临夏县: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培育富民多元产业】临夏县: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本报记者 邹海林
全民创业,产业富民。临夏回族自治县富民多元产业遍地开花,引人入胜。
“一亩菜,十亩粮”
严寒冬日,临夏县土桥镇辛付村农民王正忠的高效日光温室里温暖如春。
“这一棚是‘菇王\’杏鲍菇,改袋栽为垄栽,成本降了,收入增了。”指着眼前一个个保龄球状的乳白色新品种蔬菜,王正忠介绍道。
走出一号棚,走进二号棚,丝丝喷灌雨雾喷洒甘霖,丛丛簇簇、密密匝匝的食用菌长势喜人。“这一棚是‘真菌皇后\’香菇,长大后菇伞肉厚浑圆,直径足有10多厘米,就赶着元旦、春节期间应市了。”王正忠说。
今年44岁的王正忠,早年当过伐木工人,下岗后打过工、贩过羊。前些年,经土桥镇农业技术人员的“点拨”,他回到家乡,搭建起大棚,尝试着种植温室蔬菜,终于趟开了致富的门道。
“先是种番茄、番瓜、黄瓜等常规蔬菜,后来种食用菌,从平菇、白灵菇、双孢菇到杏鲍菇、香菇,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菌菇专业户。”王正忠告诉记者,他还在临夏市蔬菜市场设立直销点,实现鲜菜自产自销。
比王正忠小一岁的先锋乡鳌头村农民潘玉寿,是闻名远近的种菜能手,他不仅带头在自家的承包地里搭棚种菜,还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先后承包了12座温室,规模种植西红柿、番瓜、辣椒、黄瓜、西甜瓜、油桃、红提葡萄等蔬菜和果品。
“一亩菜,十亩粮。”潘玉寿说,由于他注重引进适宜对路的新品种,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生物防治病虫害、自动卷帘机等技术,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每棚收入超过2万元,年纯收入20多万元。
像土桥镇和先锋乡一样,临夏县北塬片的9个乡镇同步动作,建起以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为主、大棚蔬菜为辅、简易温室和露地蔬菜为依托的无公害蔬菜基地6.2万亩,年产各类蔬菜15万吨,生产总值达3亿元。 (转7版)
临夏县: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接1版)
像王正忠和潘玉寿一样,临夏县5000多农户“变身”菜农,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无公害蔬菜产业,累计建成高效日光温室6876座,种植大棚蔬菜8244亩,拱棚蔬菜1550亩,户均年收入过万元。
养牛羊 奔小康
漫路乡周家岭村农民马录录靠家庭养殖挣了钱。
因为妻子体弱多病,两个孩子年纪尚小,身强体壮的马录录被“宅”在家里养牛、养羊。“养多圈不下,养少不挣钱。”马录录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只有一间圈舍,牛羊混养,规模上不去,收入也不高。
“今年,时来运转了。”马录录说,他通过村里的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5万元,修建了3间暖棚圈舍,购买了良种母牛和多胎羊,养殖规模扩大到7头牛、18只羊,牛羊繁育、育肥出栏净收入3万元。
马录录的经历,折射出临夏县农民群众从千家万户分散养殖转型为家庭规模养殖的喜人变化。据临夏县畜牧部门统计,全县历年来建成农户家庭牧场3565户,今年又新建农户家庭牧场200户。
在安家坡东乡族乡北小塬村,村党支部书记马维良牵头创办了一家名为“绿塬”的羊产业龙头企业。29栋标准化圈舍饲养基础母羊1800只,年育肥出栏肉羊3万只。配套建设的屠宰加工车间,年屠宰加工羊肉640吨。
在企业的带动下,农户养羊风生水起,以北小塬村为中心,辐射周边乡村的安家坡万只羊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形成繁育、育肥、屠宰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今年生产总值3200万元,全村羊产业收入256万元。”马维良说。
与此同时,临夏县奶牛养殖也“牛”了起来。
由兰州庄园乳业投资兴建的临夏县瑞园牧场,引进意大利全混合饲喂系统和国内先进的挤奶设备,吸引奶牛养殖户改变散养的方式,进入小区集中饲养、集约经营,存栏奶牛681头,日产鲜奶7.2吨,企业扩充了奶源,农民鼓起了腰包。
北塬奶牛、西南片肉牛肉羊、中部川区良种猪的产业带布局,加上“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推动临夏县一跃发展成为全省奶牛养殖重点县和养羊大县。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558.96元,今年人均牧业纯收入增至800元。
育产业 创品牌
在尹集镇尹集村农民王尕女家,一幅精美的刺绣牡丹挂图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县上订制的手工刺绣工艺品,赶着参加民间艺术展览会呢。”王尕女说,因为接到的订单多,今年冬天特别忙。
在尹集镇文化站河州民间刺绣培训中心,许多妇女正忙着“秀”针线,飞针走线,绣花套色,令人目不暇接。手工艺品展室里,绣花鞋、绣花枕头、荷包、小挂件应有尽有,精美别致。
站长马秀兰告诉记者,尹集镇每5名农村妇女中就有1人从事刺绣,有100个家庭发展成为手工刺绣示范户。刺绣产品以绣花鞋为主,还有枕头、衣服、鞋垫等日常用品,在国内外市场都有销路。
在新集镇寺湾村,悄然兴起的布鞋加工产业托起了农家妇女的致富梦。县上发放平缝机、绱鞋机等机器设备,注册“河州巧姑”布鞋商标,扶持农户定点生产。加工大户马尕西联合30户固定加工户,办起制鞋厂,变家庭作坊为布鞋加工合作社。
加工点带着农户,在传统的生产工艺中,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在面料、款式、花色、品种上求新求变,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销售,千层底布鞋、布拖鞋、耐磨鞋、休闲鞋、儿童鞋推陈出新,销售市场从临夏地区扩展到四川、青海、宁夏、西藏等地。
以此为样板,临夏县在新集、马集、刁祁、坡头、民主、土桥、南塬、路盘等8个乡镇,培育发展布鞋加工合作社3个,规模加工点50个,累计生产棉布鞋、胶底鞋41万双,实现收入1500多万元。
同样是从事鞋业生产,尹集镇大滩涧村农民工杨军成跨入产业工人的行列,当上了打工“明星”。
2012年12月,在福建优秀务工人员表彰大会上,杨军成被授予甘肃在福建优秀务工人员荣誉称号。2013年已经是杨军成在福建打工的第3个年头,跟他一道在福建省长乐市建乐鞋业公司做工的还有百多名临夏县老乡。
“3年前开春的一天,我到镇上赶集时,看到县劳务办正在发布福建用工信息,并负责就业培训,当时就动了心。”杨军成说,他初中毕业就在家务农,一没手艺,二没文凭,觉得很无助。
带着“订单”合同,实现定向就业后,杨军成的工资收入“步步高”。3年来,除去生活费用,他把每月的工钱都寄给父母,足足攒了7万多元,帮助家里盖起了一院砖木结构的新房子。
向福建、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订单输转“两后生”,向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区定向输转建筑工,向新疆及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组织输出季节工,临夏县劳务输转有板有眼,有声有色,被列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
“劳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首位产业。”县劳务办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全县培训农民工3.77万人次,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两后生”9.9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98亿元。
新闻推荐
【市州观察临夏】临夏县即知即改问题1114条本报临夏讯(记者邹海林通讯员白兴华)临夏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归纳整理即知即改问题5328条,目前已整改1114条,正在整改4214...
临夏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