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下的商业街1933年秋
河州城商业街。由远处走来一个挑担的货郎,街上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路人,后面是河州城的鼓楼。
临夏古称河州,地处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枢纽位置,因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相互交错延伸,从而形成了临夏地区商贾云集、盛世繁荣的景象,有河湟雄镇、唐蕃古道的重镇、“西部旱码头”之称。
河州在茶马互市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唐宋时期,河州已成为汉藏贸易进行茶马互市的主要通道。河州茶马司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大使、副使二员,其主要职责是“收放茶斤,招易番马,给以边操”;其目的是“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其交易手段是以布帛、茶叶,“西番”诸部换马。茶马互市地点主要在州境积石关(今积石山县大河家镇)。
河州在明代的茶马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洪武初年,西北的“市马”大多在河州进行。当时朝廷颁发的金牌和信符共41面,其中给河州纳马番族的就有21面,征马7750匹。额定的差发马数,超过了其他3个茶马司的总和。另据《临夏回族自治州志》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在河州修建贮茶库房,运来河州收贮的茶叶就达45.4万多斤。
明宣德以后,茶马互市日渐衰落,但各民族之间正常贸易却更加发达。当时有“河州南关市有客店十八座,四方商贾居焉”的记载。可见,那时的河州已成为商贸主要集散地。
清同治年间和光绪年间河州回民反清斗争失败,惨遭兵燹,店铺损失殆尽,此后商业缓慢发展。到1900年,外地客商和本地商人大量增加,特别是山西、陕西商人在河州遍设行庄,本外地各种商号、批发庄和“木场”“当铺”等大型商号设立,河州城区有私商1100多户,资金约30万元白洋。1907年,外国洋行和外国货侵入,控制河州市场,民族商业受到排挤,本地私商及山陕商店日渐衰落。
1930年后,社会逐渐安定,民族商业又有恢复和发展,到1943年,临夏、宁定有百货、皮货、杂货、山货、粮、油等店铺和坐商527户,私商2525人,旧币资金35644万元(含宁定93户、243人,资金5504万元)。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河州花儿”中“脚户令”里的“脚户哥下四川”就是对临夏昔时商贸发展的最好诠释。
改革开放后,临夏商贸流通发展迅猛,目前,有30多万商贸大军遍及藏区。作为中国人类学奠基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曾5次来临夏考察,他认为临夏人民群众的经商意识都很强,搞非公有制经济的热情和活跃程度与温州旗鼓相当。因此,他于1986年在临夏州考察民营经济发展时提出了“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著名论点,它也成为临夏商贸流通发展的辉煌写照。
目前,临夏各类市场和交易场所230多个,经营面积约60万平方米。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临夏人民也及时搭上了数字经济的快车。据有关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全州实现电商交易额48.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6%,其中网络零售额较2017年同期增长35.4%。
照片,相对文字,更具呈现能力,当摄影师们快门按下的那一刻,这些瞬间就成为定格的历史,从这些不可逆转的定格的历史影像中,读者收获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记录着历史。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卡特·德布特·霍顿(海映光)拍摄下上千张老照片,其中关于反映临夏自然景观,人文风貌,生产生活,构画了临夏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家国情怀,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新年伊始,回味这些老照片,珍视如今新时代,从中令我们领悟到今天和平、和谐、平安、富裕的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临夏篇章。
本报经《临夏老照片》一书编著者王建平、金有录、周义明先生授权,从即日起分别对商贸、城市变迁、风土人情、交通运输等方面刊登这些老照片,敬请关注。(马廉朴)
新闻推荐
12月18日,游客在甘肃省大敦峡景区观赏冰瀑。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敦峡景区的冰...
积石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