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很近,十几分钟就到工厂了,每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立冬时节,家住积石山县吹麻滩镇的石秀兰在县城新开的一家扶贫车间上班,有了稳定的收入,她再不用远赴异地打工,这让她满心喜悦。
石秀兰家有4口人,以前全家仅靠丈夫在外地建筑工地打工的收入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石秀兰告诉记者,为了增加收入,她也曾去青海的餐馆里打工,但没走多久,就因为没人照顾孩子而返乡。这些年来,打工和照顾孩子,一度让石秀兰无法抉择。前不久,村里的亲戚告诉她,厦门市海沧区在县城开办了一家雨伞厂,正在招聘女工,她一听就决定去试一试。
让石秀兰欣喜的是,虽然才干了七天,第一次接触雨伞制作,但她已经可以每天完成300多件雨伞的珠尾缝制工作了。
“为了让我们尽快掌握制伞技术,厦门来的老师一遍一遍地教我们。”女工安永华告诉记者,自己也跟石秀兰一样,因为照顾孩子上学没法外出打工,以前干农活,也没有一技之长,缝纫机也是第一次接触,但经过十几天的培训和学习,她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设备缝制雨伞了。
石秀兰们的故事,是厦门市海沧区多元化产业扶贫、助力西部脱贫攻坚的生动写照。通过国企带动海沧区与积石山县东西协作,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扩大增收渠道,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今年6月,厦门海投集团与积石山县政府共建雨具产业扶贫车间,成为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在产业扶贫领域第一个成功落地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三方合作的项目,创新性运用“扶贫工厂(总厂)+扶贫车间(贫困村加工点)+贫困户(散户)”的模式,短短一个月,带动了110名贫困户就业。
为了扎实开展授人以渔的造血式扶贫,去年8月至今年6月,海投集团工作人员4次走进积石山县,扶贫行动的思路在一次次走访中日渐清晰。
“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虽然有些贫困户到外地打工收入不错,但他们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异地生活,希望回家就业的愿望很强烈。当地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海投集团在这里设立雨具产业扶贫加工基地项目,不仅能拓展本地劳动力的就业途径,激活当地发展‘再造血’能力,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长久动力。”积石山海沧产业运营有限公司总监殷国玉说。
一遍遍细化项目方案,广泛学习各地产业扶贫经验,邀请专业人士到积石山县调研……经过海投集团的周密筹备,今年7月1日,积石山县雨具产业扶贫加工基地项目正式投用。
“这个项目以供应链金融贯穿‘海沧设计、内地制造、海沧营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采取‘一+十+百’的方式,旨在通过一个扶贫总厂带动十几个、几十个扶贫车间(贫困村加工点),带动几百户贫困户(散户)脱贫。”殷国玉向记者介绍。
走进4600平方米的雨具产业车间,门厅里的牌匾上醒目地写着:积石山县山海协作产业园。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只见一个个工位有序排开,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有的捆线,有的缝补,一派生机勃勃的生产景象。
“扶贫工厂虽然开办时间不久,但群众前来应聘的热情很高涨。目前招收的工人中90%是贫困户。”殷国玉说,扶贫工厂将继续分批次招收员工,力争一年内提供400至500个岗位,重点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
记者还了解到,扶贫工厂请来专业技师提供免费雨具加工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学员就能立即上岗,计件结算工资。此前,种植、养殖是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收入高的一年也就1万多元,现在在扶贫工厂打工,一年下来收入十分可观。“接下来,雨具加工项目还将走进贫困户家中,通过鼓励成熟的工人将雨具带回家加工,方便工人生产,又有利于新进来的工人接受专业加工指导,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对于扶贫工厂下一步的发展,殷国玉已经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新闻推荐
接到赴临夏州进行支医工作的招募通知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管技师叶美华就和家人商量,希望家人能理解并支持她参加支医...
积石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