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山保护区大湾滩秋影
本报记者薛巍敏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甘肃省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天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一环。如何在新时代做好自然生态保护,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每一个太子山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保护建设:底子薄任务重
11月底的太子山早已进入深冬时节,茫茫白雪覆盖着这片土地,一切显得端庄肃穆。然而,在山脚下的太子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却是另外一番忙碌的景象。
“最近工作任务很重,早上来了检查组,下午还要准备会议汇报工作。”当记者中午见到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敏正龙时,他正在休息室输液治疗,“不能让自己的身体把工作耽误了。”
虽然来这里工作尚不到一年时间,但敏正龙已经对这里的情况如数家珍:“和其他许多保护区比起来,我们的工作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隶属于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领导管理,肩负着自然生态保护的重任,保护区位于临夏和甘南两个自治州之间,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东南北与两州8县市相接,最西段和青海省循化县接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保护区在工作开展上面临诸多挑战。
“保护区的管理区域历史上与多个县区交叉重叠,管理任务重、难度大,体制和职能经历过多次调整。”据敏正龙介绍,太子山国家级保护区是从原太子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总场转制建立的,自1957年成立太子山总场到现在,60多年沧桑变迁中,经营体制和职能多次调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曾经走过了一条由采伐到造林再到保护的曲折历程,也印证了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
如今,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27万亩,下辖8个保护站、1个槐山子苗圃,各站圃下设42个保护段(点),形成了局、站、段、点四级管理体系,通过层层细化分工,让保护区动植物得到全面有效的管理。
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保护,让太子山成为了珍稀动植物的宝库。据《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记载,全区共有维管植物838种,其中稀有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1种。脊椎动物208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鸟类13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1种。特别是两栖爬行动物、鱼类、大量的昆虫、大型真菌等物种,物种总数达1800多种,占甘肃省物种总数的50%。
生态修复:只有野生动物的脚印
问起敏正龙上任太子山管理局局长后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回答道:“生态修复工作。”这也是作为这里每一个林业人的重大责任。
但即便是硬骨头,也要啃下去。原因很简单,太子山保护区内沟壑纵横,孕育了30多条溪流,源源不断汇入黄河两条支流——大夏河和洮河。特别是太子山、大湾滩、药水3个水库,供给保障了临夏州五分之三人畜饮水和康乐、和政、广河、临夏、东乡等六县市60多万亩农田灌溉。可以说,太子山保护区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金山银山,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四屏一廊”中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生态修复出现的问题中,保护区新营保护站承担了重头戏,因为在该辖区,有临夏州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铁沟旧矿区、大湾滩拱北等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环境整改问题,由于这个项目前期投入大、整改涉及面广,成为难中之难。
在新营保护站,记者见到了刚巡完山的站长邓仲荣:“为了做好海螺水泥的环境整改,我们下了大力气,整个保护区都把这当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刻都不敢松懈。”
话音刚落,邓仲荣就拉着记者一定要去整改现场看看。驱车来到整改现场,这里层层把关,由各点护林员负责看护,“我们就是要防止有人再去盗采盗挖。”(转7版)
新闻推荐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中部地区最大的天然林基地。这片绿色宝地除了稳定地发挥森林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减...
和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