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和政讯(记者王占东陈丽宏)3月29日下午,明媚的阳光洒满了和政县松鸣镇大南岔河的河谷。这是一条发源于松鸣岩,经和政县城一路向东,最终流入洮河的一条河流,它的两岸是一马平川的田野,也是和政春耕大忙的地方。
在河流南岸中心村东头开阔平坦的土地上,来自临近吊滩村的杨彦和工友们一起种植当归。他们勤劳的身影,成为山川间靓丽的风景。“我今年都60岁了,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杨彦一边拿着锄头种当归苗一边向记者说,“一天一人能挣70元!当天就兑现!这活儿对我们农民来讲,玩儿着就干了!我们已经干八九天了!”
和杨彦一样,在这块地里,来自附近的村民相聚一起,在家门口当上了农业工人。
而提供这一用工平台的,是一个叫杨林的大户创办的和政县携民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大家伙忙碌的田头,记者见到了杨林。
如果不是杨彦介绍,初来乍到的人很难知道他就是在和政被许多人知晓的能人大户。他和工人一起,也在挥动着锄头劳动。
说起眼前的这一场景,杨林把手里的工具往地上一扎,很感慨地说:“五年了!我们的合作社经历了很多啊!”
一件件、一桩桩关于他带领几个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向记者说了出来。
今年54岁的杨林,曾是一名退伍军人。1986年退伍后便离家打工。2013年,手里有点儿钱的他,一回到老家,看到村子还是原来的村子,听着国家脱贫攻坚的新闻,他心里突然着急了起来。如果大家还是一成不变地这样弄下去,脱贫奔小康的路可难走,它决定要打破这一平静的状态。
杨林说:“你想想,多少年来,村子里就是农业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种咱咋种,小麦、油菜,油菜、小麦,种来种去,一亩地就是四五百元钱的收成,刨去成本和劳力,就是够吃,这样下去,怎么脱贫致富?”
面对杨林看出的这一问题,他和几个村民商量了起来,我们要带头打破这一局面,要改变。
怎么变?
杨林提出,第一,要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不能小麦、油菜,油菜、小麦这样种下去,要引进更值钱的中药材;第二,要改变每家每户分散的种植模式,至少我们三五家先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药材种植,先给别人做试验、做示范;第三,要学习外面的经验,我们要进行土地流转,要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的风险让合作社来担。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五六户的支持,他们合起来种药材。结果表明,原来一亩地种植油菜产200斤菜籽,收成400多元,而今一亩地改种当归,产200斤能卖1500多元。到2013年底,118户村民加入起来,成立了和政县携民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给出的条件是:根据川地、山地的不同情况,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一亩地一年流转款500—1000元,一人一天打工工资70元。你不想在家里打工,可以到外面打工。
杨彦向记者说,他家的田以前种小麦和油菜,一亩地收入也就是四五百元,现在不用种,每亩至少给500元,这是保底稳定的收入,然后从耕到收,你参加一天劳动给70元,这一年下来要是长期在田里打工,一个人就能挣一万多元。而在农忙的时候,家里的年轻人也不用操心了,可以安心在外面打工,这样下来,每家每户的收入比之前明显、很快地提高了。
有了土地,有了大家的共识和支持,杨林从2015年展开了和政当归的育苗试验,尤其是在和政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这个合作社在当年实现和政地产当归育苗成功。
和政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罗建国回忆起这件事儿说:“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儿!在此之前,我们这里有些农民从外地买来的当归苗成活率非常低,农民不但不能增收,还赔了钱。自打这个合作社育苗成功后,这几年周边农户用的种子、苗子都是从合作社要的。”
杨林说,这几年来,合作社与和政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进行深入的合作,给我们进行人员培训、手把手指导,提供了从育种、施肥、种植、养护、管理一条龙的技术服务。这等于是我们合作社把每户的风险担了起来,和政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把合作社的风险化解了许多,我们非常感谢!
杨林介绍,目前,松鸣镇中心村、吊滩村、狼土泉村三个行政村的近百户农民已经成为合作社稳定的主体力量,由合作社生产的当归已经走到初级加工阶段,销售给当地的药企与和政以外的市场。
杨林坦言:“这五年,我和村民一起,主要是积累了经验,我个人还没有挣上钱,先让大家挣上钱。看着合作社天天有变化,我内心里也有成就感。村里的老人们拿着土地流转款,挣着工资,养些牛羊,年轻人到外面打着工,大家在多个平台上齐努力,脱贫奔小康就有了奔头儿。”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和政县将计划完成人工造林5.05万亩(春季造林2.75万亩、秋季造林2.3万亩),栽植各类苗木303.8万株;其中生态林1.4万亩、经济林3.65万亩。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和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和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