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的努力,郭卫民从业务上的“门外汉”磨练成工作上的“明白人”。半岛全媒体记者张彤
有一个地方,它汇聚21条市民诉求渠道;在这个地方,有位“60”后“老大哥”,大家亲切地唤他“老黄牛”。13年来,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立足本职,为民服务……他,就是城阳区民声办的郭卫民。从业务上的“门外汉”到工作上的“明白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小事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值班时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
郭卫民算得上城阳区民声办里的“老大哥”,是民声办唯一的“60”后。2004年从部队转业至今,他一直在区民声办工作,主要负责区长公开电话受理。
“从事市民诉求办理工作,服务对象都是普通老百姓,受理的问题也是百姓身边大大小小的疑难杂事儿,市民打电话反映问题时往往都带着负面情绪,经常会有各种不理解,工作压力也是非常之大。”郭卫民说,每逢值班,他一天24小时几乎都处于工作状态,下班回家依然还要接听市民电话,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每次手机一响,他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手机往洗手间跑,大冬天里洗手间没有供热,经常冻得哆嗦。
市民诉求第一时间处理
作为政府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郭卫民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平时的工作他坚持边干边学,努力从业务上的“门外汉”磨练成工作上的“明白人”。
曾经有一次,郭卫民半夜接到一位女士的电话,说是楼上漏水渗到自己家里,而且楼上邻居没在家,联系不上,也不知物业电话,情急之下便求助于民声办,希望能够尽快解决。“我们接到的电话都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需要我们换位思考,以心交心。当时尽管已是半夜,我第一时间协调物业管理部门,联系上物业公司给这位女士楼上停了水,以防造成更大损失。”郭卫民回忆说。
研发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
2013年,为拓宽市民的诉求渠道,城阳区在全国县市区率先整合了包括公开电话、网上信箱、网络舆情和政民互动等四大类21条市民诉求渠道,创新研发了城阳区民声服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当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整个平台建设期间,可以说加班加点已成为工作的常态,经常是吃住全在单位。有时,为了研究一个复杂的程序控制节点,就得通宵来完成。
由于常年工作强度大,经常性加班饮食不规律,郭卫民患上了胆囊炎和慢性胆道疾病。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在自己抽屉里常年备着“利胆片”。2015年体检时,大夫建议他一定要住院治疗,并给他开了请假条,但那时正值平台开发验收关键阶段,他仍吃止疼药坚持一下,实在疼得厉害了,就把疼痛部位顶在办公座椅的把手上,确保了平台研发工作按时完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慧霞)7月15日,由州总工会、团州委、州妇联共同组织的“关爱行动”暨首届各族少年“手拉手”夏令营在和政县开营。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总工会主席沈国伟出席开营仪式并讲话,团州委...
和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和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