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在首都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内增添了一件稀世珍品,这就是发掘自甘肃省临夏州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艺术精品、被郭沫若命名为“彩陶王”的彩陶罐。这件距今有5000年之遥的陶罐,以其精美绝伦的器形、绚丽夺目的色彩和富丽堂皇的图案,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目睹这件国宝,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远古洪荒年代就具有如此之高的审美眼光和制作工艺而惊叹不已。
彩陶在没有被考古界发掘和命名前,临夏人叫罐罐,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器皿,人们用它盛东西。1923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广河县南山乡半山村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彩陶,这种文化类型即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24年,安特生在广河县齐家坪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造型独特的素陶。这种独特的文化被冠名齐家文化。194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夏鼐和裴文中先生在广河阳洼湾考古发掘后,根据出土陶罐、陶片等文物的特点,正式确立了齐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的国家之一。新石器时代繁荣的黄河彩陶群,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实物见证。甘肃彩陶的出现,奠定了黄河上游是早期人类繁衍生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地位。而丰富多彩的彩陶陆续被发现,不仅使临夏有了“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而且证明了临夏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陶器表面上绘制了精美的纹饰,考古学家称它为彩陶。从出土的陶器看,临夏彩陶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辛店和寺洼几个文化类型。分类的标准,主要以出土陶器的制作工艺、表面装饰、造型类别、陶土材料等因素为依据。命名则是以陶器代表性器皿的出土地现地名命名的,同时也涵盖了同一种类型陶器的其他出土地。比如马家窑文化,是因1923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发现而得名。马家窑在临夏境内的古遗址主要分布在大夏河、广通河、洮河、湟水、三岔河,以及银川河两岸的二、三级台地上。在这些地方出土的陶器都有某些共同点,从而成了某种类型的标志。
临夏彩陶最负盛名的是马家窑彩陶。马家窑彩陶的特点是用浓亮如漆的黑线,在细而光滑的橙色、红色陶衣上绘以纹饰;花纹瑰丽,彩绘多以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涡形花纹组成各种图案。马家窑彩陶在半山类型时期达到了制作工艺的鼎盛时期。半山类型因1923年在广河县半山村发现而得名。半山彩陶除了继承马家窑彩陶的彩绘工艺外,在制作手法、色彩运用、图案纹饰等方面都有了程序化迹象,已有从单件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批量生产转变的特点。临夏马家窑、半山彩陶的主要出土器皿有瓶、盆、壶、钵、瓮等。大部分都以黑线纹饰,底色以橙、黄色为主,除单纯黑线条的纹饰外,还有黑白两色并用的彩绘方法。白色多镶于黑色的圈边,也有的在黑底上缀以白点,黑白对比,画面鲜明生动。图案依据器形设计:细长的壶瓶,多横向分层或雨点状排列;而造型较大者,以互不雷同的花纹多层排列,图案设计整体和谐、统一,有回环往复之旋动感。马家窑彩陶的代表作是195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积石山县三坪发掘出土的马家窑瓮(即“彩陶王”)。马家窑瓮一经出土,便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国家邮政部还将“彩陶王”图案制成纪念邮票,发行国内外,使这一国宝大放异彩。
“彩陶王”高49.3厘米,敛口、短颈、阔肩、平底,如倒立的圆锥截体。瓮口处有对称的四只小突錾,腰部有双耳。彩瓮陶质细腻,造型大方美观,从口沿至腹部用黑彩绘三层花纹。上层图案似河水平缓流动而产生的涟漪,与仰韶文化庙沟底类型相近;中层似汹涌波涛翻卷成层层浪花、激流漩涡;下部平行直线构成了水波恬淡温柔的景象。整体图案繁复瑰丽,绘画技巧娴熟,点、圆、波纹、旋纹、直线纹搭配成对称的图案,表现出对河水,尤其是对黄河的深刻理解和崇敬。彩瓮出土时,品相精美,成为我国彩陶发掘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荣获国宝称号。
作为马家窑彩陶组成部分的半山彩陶,展现了彩陶艺术的繁荣期。半山彩陶的发现地有临夏州广河县半山村、地巴坪,临夏张家咀,景泰张家台,永靖县樱桃山等地。半山彩陶以华丽典雅为特色,丰富的图案、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显得豪华瑰丽。半山彩陶主要以旋纹为主,配置多道平行相间的黑锯齿带和红线纹,突出了旋动感。这一时期还有三角折线纹、贝纹、重弧纹、菱格纹、斜线纹等。主题花纹常饰以疏朗的几何图形,周围又用大面积的繁密花纹来衬托,增强了图案富丽华贵的视觉效果。
齐家陶器以素著称,它略晚于半山时期。齐家素陶的发现地有七里墩、秦魏家、皇娘娘台等代表性类型。其中以永靖县秦魏家村、张家嘴、姬家川,临夏县莲花大河村出土的素陶最为典型。齐家陶器以素陶为主,陶质细腻,器型多样,多为泥制红陶。主要器型有双耳罐、三耳罐、侈口瓶等,还有象形的鸟形壶、兽形罐。
辛店彩陶是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产物,晚于齐家素陶,距今3000年左右。辛店彩陶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辛店乡,是我国商周时期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的青铜器文化。在临夏州境内以永靖县姬家川、张家嘴等遗址为主。辛店彩陶以夹砂红褐陶或橙黄陶为主,陶土掺入杂陶末与石英砂粒,陶质较为粗糙,表面施有一层紫红色和白色的陶衣。常见的器型主要有双耳罐、盆、钵、豆、鬲、杯等,以双耳高颈罐为代表器物。纹饰常为一对羊角的双勾纹,还有日月纹、禾苗纹、回纹、涡纹等。黑彩粗线,也有红彩相配,古朴庄重,粗犷奔放。1985年,从东乡县那勒寺乡征集的四耳彩陶罐,高26.7厘米,腹径20.6厘米,口10.8厘米,直口圆底,夹砂粗陶,橙红色,颈肩有两对大小耳,陶表面绘一位猎人手持木棍追逐奔鹿的狩猎图,动物造型姿态生动,是辛店彩陶之精品。
寺洼素陶也是青铜时代的产物。寺洼陶器分泥质和类砂陶两种,多为素面,有橙黄色和红褐色,有简单的刻画符号、图形。主要器型为罐、鬲、鼎、豆等,以马鞍形口沿双耳罐为典型器物。
彩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应农业生产、定居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用具,印证了“神农耕而作陶”的历史传说,显示了远古人类走向农业耕作和定居生活的实际情况。当人类积累了用火经验,了解到陶土具有可塑性和经烧制后有一定硬度的特点后,逐步形成了制陶工艺技术,制作出适应各种用途的陶器。陶器在日常生活中是用来汲水、盛水、贮藏、烹饪的器皿,在生产活动中做捻线的纺轮、揉皮的锉、狩猎的弹丸、捕鱼的网坠、收割的刀、制陶的拍等工具。陶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广泛使用,促进了制陶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出现了以“彩陶王”为代表的马家窑彩陶。彩陶的出现,首先证明新石器时代人类已掌握了颜色的使用知识。早期彩陶多为红褐色,用的是以铁元素为主的着色剂。其次是烧制技术,即火候的掌握和陶窑技术的进步。其三是由最初的手工制作发展到使用简单的制陶工具,如陶拍等,使陶器表面光滑,易绘出流畅飘逸的图案来。通过彩陶技术的发展情况,可以探索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发展的漫长过程。从马家窑彩陶兴盛到寺洼素陶的衰落,可以感受到生产技术的进步。从新石器时代演变到青铜时代,陶器的兴衰就是最好的佐证。
临夏地处黄河之滨,在远古时期,这里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繁衍。有利的自然环境,使人类在临夏这块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马志勇)
摘自临夏史话丛书《临夏州史话》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幸福马磊)近日,广河县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切实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该县从...
广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