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
京杭大运河自阳谷南入境,在聊城市蜿蜒百公里,自南向北穿过阳谷、聊城、临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通河。明清时期,聊城是运河沿岸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出现过数百年的繁盛,尤以其发达的商业著称于世,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指的是临清市和阳谷县的张秋镇,东昌府又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聊城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沿岸附近。
京杭运河哺育了两岸地区的人民,并为聊城留下了众多的古建筑、历史遗迹、人造自然景色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各类资源。如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光岳楼、建设精美的山陕会馆、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舍利塔,宋、元年间的铁塔,全国著名的清真寺以及大码头、鳌头矶等名胜古迹。
特别是古代京杭运河水运发达时期的临清市,当时被誉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素有“小天津”之称,市区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历史特色,是运河文化极好的载体。历史文化名城聊城,除有众多的国家级和省、地(市)级的历史古迹外,还有宋代就开始修建开挖的北方著名的人工湖──东昌湖(又名环城湖)。此湖与京杭运河相连,碧湖环抱古城,湖城一色,构成了北方平原特有的“水城”胜景。
◇保护 打造运河
文化旅游产业隆起带
为充分利用好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聊城市委、市政府就对聊城市区的运河进行了保护性开发,通过河道开挖整修、沿岸绿化,形成了融观光、旅游、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景观带,建设了运河沿线第一座以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进而叫响了“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2015年8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聊城卫星会议在聊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运河文化和世界遗产保护利用”,这是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来自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历史学专家参加大会,奠定了聊城在运河城市中的地位。
2015年以来,聊城市委、市政府确定将运河文化作为聊城文化旅游业的主打品牌,将运河的保护开发作为推进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运河文化旅游产业隆起带。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聊城市旅游改革发展和运河开发领导小组,2017年,又成立了聊城市运河保护开发委员会;组建了聊城市重大决策委员会运河旅游开发专家组,为运河旅游开发和全域水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成立了聊城市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聊城大型旅游投融资发展平台,该集团负责的京杭运河聊城段保护与开发项目,先期进行湖南路至南外环段约3.3公里运河段的示范工程建设。
◇规划 多规合一,多业融合
聊城编制了《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规划站在全国的角度对聊城运河段现阶段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省城镇体系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京杭大运河旅游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解读。并通过对流域水资源和水利现状、京杭运河及周边用地现状,以及区域旅游市场、区域旅游环境和旅游需求的研究分析,确定了聊城市古运河总体定位、旅游品牌及设计愿景。总体定位为世界的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国际自行车赛基地;中国的运河:国家步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山东的运河:聊城运河经济带、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品牌:会通古运河,聊城故事多。设计愿景包括四大篇章: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该规划为多规合一的运河保护开发总体规划,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多业融合的文化旅游经济带。
编制了《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产业综合开发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该规划在上位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完善,对两城七镇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通过保、创、承、扬对两岸用地布局进行了控制规划,规划了旅游道路交通、旅游服务设施、文化风貌保护用地,更加强调城、镇、村之间合协作,将京杭运河廊道式旅游拓展成为具有纵深的“叶脉型”的旅游区域,促进聊城全域化旅游目标的实现,推动城市整体发展;统筹安排规划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指导下一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运河开发建设提供依据。
据介绍,京杭运河(聊城段)沿线生态水系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将沿京杭运河聊城段建设旅游道、国家步道及旅游厕所、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河道长度110公里、旅游路长度154公里、国家步道长度152公里、沿路绿化带宽度20—50米,将建设一级旅游服务驿站4处、二级旅游服务驿站10处及若干三级驿站、自驾车房车营地8处,远期建设125公里的轨道交通。该项目得到上级政府和大型市场主体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已被列为全省重点预备项目、全国优选旅游项目。目前,先期投资5亿元、约3.3公里的样板段工程已经启动建设,河道基础工程已完工,部分附属设施已建设完成85%。
◇开发 做好“通、联、灵、秀”文章
聊城下一步将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稳妥推进合理开发利用。严格落实运河保护开发规划,整合市内主要旅游资源,集成运河文化、河湖水系、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等各类要素,形成富有代表性的运河文化体验带、富有活力的旅游产业发展带、富有韵味的河湖景观风情带、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展示带。具体将做好“通、联、灵、秀”四篇文章。所谓“通”,就是实现聊城境内97.5公里的运河全部通水、通航、通路,将淤塞的河道开挖蓄水,两岸修建旅游道路。所谓“联”,就是以运河为纽带,连通境内主要湖泊、河流、湿地等,把沿线的旅游资源关联起来,形成大线路、大景区。所谓“灵”,就是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气质,实现自然环境、景区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交互融合,彰显城市的灵气。所谓“秀”,就是搞好运河沿线绿化美化,形成风光秀美、多姿多彩的“百里画廊”。最终将京杭运河聊城段打造成为“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亮点工程。
建设生态全域水城。立足“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城市定位,以聊城境内97.5公里的运河为纽带,以东昌湖、徒骇河和县市河湖为主要节点,聚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河湖相连、水系相通的水生态系统,构筑起水上交通游览线路,建设全域水城。
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运河沿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建设森林人家、美丽乡村、旅游小镇等特色旅游景区,形成田园艺术景观。策划系列文化主题活动,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文化、体育、工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卫运河人工湿地,不远处就是临清舍利宝塔。(资料片)
本报记者李军摄
新闻推荐
“俺是个老戏迷,早就盼着这几天了!”10月11日,在阳谷县侨润街道城角徐村红星文化广场,一大早就等着看戏的徐大爷高兴...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