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 伟本报通讯员 白淑敏
3月10日,在阳谷县寿张镇闫集村全体党员会议上,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彬向全村50多名党员通报:201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新的增长,达到9万余元。
成果来之不易,闫集村前几年由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还是个“空壳村”。
近年来,该村抓住省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机遇,通过整合土地资产,增加土地存量,挖掘土地潜力,以发包、租赁等方式盘活村内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使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土地,变成了集体的“聚宝盆”、村民的“摇钱树”,走出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好路子。
1
旧窑厂里搞养殖
闫集村西北侧有一处约19亩地的废弃窑厂,因为土质较差,土壤板结,不适宜农作物种植,长年闲置。几年前,有村民承包窑厂搞养殖,因没有自来水、用电难保障、雨天土路泥泞难行,收益又不好,甚至交不上租赁费。这个废弃窑厂曾一度成为“烫手山芋”。
如何让“沉睡”的集体资产“活”起来,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重要课题。“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驻村第一书记刘志涛说,2017年2月,村“两委”班子同驻村工作组专门就废弃窑厂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当年利用省帮扶项目资金,村里更换了大功率的变压器、接上了通往窑厂的自来水、修通了水泥路,有承包想法的村民很快就找到了村干部,村里将19亩地分给4家养殖户,按每亩800元价格租赁,每年村集体收入1.52万元。
2
核桃老树“发新枝”
闫集村的核桃园一直是村民心中的“圣地”。“核桃园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村里有500多亩沙化土地,收成微薄。1957年,村干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群众在这片荒地上种植了核桃等果树。后因土地得到改良,果树效益不好,逐渐损毁,目前尚存56亩、527棵,已被认定为聊城市重点保护珍贵树种群。”张文彬说。由于闫集核桃属硬壳核桃,卖不出好价钱,更换了几个承包户都上缴租金较少。
近两年,在加强科学管护的同时,闫集村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加大宣传,知晓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外地客人前来观赏采摘,不仅承包户得到了收益,每年上交村集体的2.6万元承包费也有了保障。为顺应市场需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闫集村正立足生态农业理念,积极发展核桃采摘、林下养殖、农家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
3
村企牵手促双赢
上世纪七十年代,闫集村集体建成了一片苹果园。长期以来,由于果树培植取土,在果园周边形成约115亩低洼地,雨季内涝成灾。后来这些土地分到一家一户,因水利设施不完善,收成没保障,利用效率非常低,有的干脆直接撂荒。
2017年,村“两委”干部走家串户,耐心地跟农户说道理、讲政策,将土地重新收归集体管理。他们通过修建水利设施,使积水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目前,这一增存的集体土地,一年两季收成有了保障。去年,闫集村引进了阳光农业公司,在土地流转、劳务承包、资金帮扶和日常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加强合作,发展蔬菜种植。通过村企合作的模式,进一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去年,公司不但如期交付村集体租金5.75万元,还义务捐资4000元,帮助村里开展公益活动。”企业负责人冯光旭说。
4
村边沟渠再利用
闫集村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田间道路较长,且闲置沟边渠沿较多。2017年以来,该村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统一将河沟、路渠、田埂等收归集体,并进行填土、平整;结合森林村庄建设,将村庄周边20米范围内的土地进行流转,采取“统栽统管”“三七分成”的方式,引导农户大力发展农田林网,建设绿色银行。“我们采取集体‘统一购苗、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收益的30%归集体。按照五年周期计算,到时为村集体带来一笔不小的经济收入。”张文彬说。
为获得最大林业效益,刘志涛还积极协调,将闫集村鸿兴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苗木大户,送出去学习参观,开阔视野。依托“山东省村级12396科技信息服务站”,开展苗木管理技术培训,保证种植户每年获得好收益。
新闻推荐
孙爱军在开发区、度假区、阳谷县调研时强调 加强科技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力
本报讯3月13日,市委书记孙爱军深入开发区、度假区、阳谷县部分企业和项目现场,就新旧动能转换、民生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进...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