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 伟
本报通讯员 李贵波 权振奎
“今年的黄河灌溉水费不用咱自己掏腰包了,由村集体统一缴纳。”2月10日,阳谷县寿张镇西门村的闫光兴高兴地说,“我家有近5亩地,一亩地需要缴纳黄河水费40多块钱,总共200多块钱,今年全省了。”
西门村共有耕地1800多亩,按照征收标准,全村需缴纳黄河灌溉费75000多元。由于前期村民刚刚交纳了养老、新农合医疗保险和天然气安装费用,不少人感觉资金压力过大。村党支部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决定这笔费用由村集体支出,以减轻村民的负担。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做出了决策兑现,受到老百姓的称赞。
跟其他村一样,西门村以前也没有什么特色产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集体经济入不敷出。痛定思痛,该村“两委”决定通过挖掘自身优势,整合闲置资源,开源节流,增加村集体收入。
该村创收的第一步棋落在了已闲置30多年的废弃坑塘上。西门村村西有一处40亩的坑塘,一度成为村民倾倒垃圾的场所,既影响村容村貌又造成资源浪费。结合村里有种植莲藕的历史,村“两委”和驻村“第一书记”多方调研,向有种植经验的临沂“第一书记”帮扶村取经,请来茌平县绿翠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大户现场评估研讨可行性。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莲藕种植、黄河鲤鱼养殖,过去的废旧坑塘变成了“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的美丽形象,只此一项,全村的集体收入就增加了3万元。
“村集体的收益就是全村老百姓的收益,集体的钱要让全体村民受益。”西门村党支部书记满慎功说,“西门村原有集体收入一直沉积在镇经管站,由于是‘死钱’,除保障村级事务运转外,这些钱从来都没动过。如今,通过‘第一书记’的帮扶,坑塘治理增加的收入,光伏发电带来的收益,产业扶贫节余资金等,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使村集体的账户变为了‘活钱’,有了持续不断的资金作保障,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腰杆也硬起来了。”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过去,由于村“两委”无钱办事,导致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破“茧”刻不容缓。近年来,寿张镇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村“两委”班子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土地流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起了村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全镇4个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以上,20多个村达3万元以上,37个村达1万元以上,彻底消除了“空壳村”。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布双起本报通讯员商贺“俺这回不用赶集,就能在社区拿到一个大福字,别提心里多滋儿啦。”1月24日,居住在阳谷县狮...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