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当我无聊翻动书架时,无意间瞥见了那两本陈旧的《唐诗三百首》,轻轻取下,回忆便如这尘封的书籍被再一次启封般,涌上心头……“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大概四五岁的我,每天吃饭时总要呀呀吟诵着这首《悯农》,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只是条件反射般地念叨着,仿佛它已经深深烙印在脑子里,成为一种习语,那段日子也奇迹般地没有挑食,这便是我学会的第一首诗。那时还不认识多少字,爸爸妈妈嘴里常念叨的几句诗,我也就耳濡目染了,只是背出来却变了味。“姑苏城外寒寒(山)寺,日(夜)半钟声到客船”,直到现在,还依然能够听到爸爸拿小时候我背错这句诗来说笑,每当这时,我都苦笑两声,心想:有这事吗?
当时的我,天真幼稚,童言无忌,什么《春晓》、《小池》、《游子吟》,我都当顺口溜,囫囵吞枣地背下来,虽背得熟,却完全不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创作的意境。
那一天,正逢中秋,一轮圆月遥遥挂在天边,我正吃着月饼赏月,忽听爸爸从背后朗声说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一听,这不是我早就会背的《静夜思》吗?爸爸怎么又教我一遍?随后,爸爸又让我说一句描写中秋的诗句,我想了半天,一个也说不上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爸爸又接连说了好几个,这些我都背过。那天,爸爸为我一一讲解了许多诗的意思,作者创作的心境,我才明白诗韵比诗句更重要,如此才可更好地运用、驾驭这些优美的古诗词。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背的古诗词也越来越多,但我每背一首诗,都不忘查阅这首诗的意思,都不忘那个中秋夜晚爸爸的教诲,就这样日积月累,别人的诗便成了自己的诗。
出门在外,每当看到那些在大街上顶着烈日,默默为我们奉献的清洁工,还有送水工们,便都会想到《墨梅》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去爬泰山,那里的气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去游西湖,那里的风韵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一首好诗,就是在和一位文人雅士交谈,身临其境,感受他们的情怀。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和诗歌的情缘还在继续。
此刻,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手,真让我有一种“手捧一书良多忆,便引诗情在心间”之感啊!
育英中学初三(19)班 刘海晴
指导老师 邹欣
新闻推荐
作者:阳光每年的春季,是野菜盛产的季节。所谓野菜,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现在年轻人很少见过野菜了,而在过去贫困时期,人们餐桌上却常见到野菜的身影,老年人对此往往印象深刻。...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