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京华
陪读现象在我国始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最初表现在家长对孩子作业进行课后指导、出国陪读、艺术类陪读等。但当时仅为个例,时至今日,已经普遍存在于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有些从幼儿园就开始择校陪读,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
陪读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资源的匮乏与人们对教育需求与日俱增的矛盾。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的作用愈发重要,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时下众多家长们的共识。
然而,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资源难以达到绝对的均衡,不同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于是,为了争取到更加优越的教育资源,择校、陪读成为许多家长既情愿又无奈的选择。
按理说,家长为孩子学习生活创造好一些的条件,这本无可厚非。但不惜以夫妻分居、放弃工作、丢下生意等为代价,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这种做法就显得过犹不及了。这种有违教育科学理念的“中国式陪读”之所以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除了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仍在作祟外,与家长们的攀比和从众心理不无关系,也与“独二代”、“独三代”的娇生惯养等密切相关。
许多人受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认为按部就班的考试、升学、择业才是正道,不愿也不敢尝试新的成才途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观、择业观相对单一,普遍认可高学历,忽视专业技能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出现了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现象。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父母购买或租赁学区房,放弃工作和休息时间陪读,往往是升一次学搬一次家,现代版“孟母三迁”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农村的父母,到城市边打工边陪读,其良苦用心着实令人感动。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为了孩子发展而痛下血本、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也确实体现了父母大爱。诚然,通过陪读,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保证营养供给,父母也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加强对孩子的引导教育,这些无疑是很好的。但是,让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对于孩子的自立、自理、自律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思想的成熟会有多大益处呢?古人告诉我们:“玉不琢,不成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孩子经历一些打磨,在独立生活中逐渐学会生活的技能、方法,在处理与人与己的一些复杂问题上慢慢领悟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岂不是更好!当孩子收获了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后,又会自然地转化成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他们成长的羽翼就会更加丰满,将来的发展就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而这,才是孩子一生弥足珍贵的财富。
新闻推荐
6月13日,东港区国税局西湖分局选派业务骨干在办税服务厅坐班,设置“营改增”纳税辅导窗口,现场解答试点纳税人涉税问题。据了解,按照国务院部署,自今年8月1...
阳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