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燃的加工厂内,几名妇女正在“画”葫芦。大街上,“葫芦”的招牌不时映入眼帘;屋子里,村民在画葫芦、卖葫芦;屋顶上,村民在吊葫芦……“每到葫芦收获季节,这条街上有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葫芦交易商。”站在村里的东西大街上,路庄新村党支部书记王士斌说。
前不久入选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的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西村,现已合并到路庄新村行政村。“路西(自然)村葫芦产业发展得最早、最好,合并起来的新村,葫芦年效益至少两个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张继敏非常自豪。
“我小的时候,家里就种葫芦。”村民周孟文介绍,因为重茬严重影响效益,2011年前后,村民纷纷到相邻的梁水镇、道口铺镇包地,种植葫芦约5000亩。
“头几年市场效益不稳,普通农户收益时高时低。”周孟文说,“这两年效益稳定了。我种了18亩,一年纯收入40多万元。”周孟文以销售素葫芦为主,“今年雨水多,葫芦干得晚,但价格挺好。”
像周孟文一样,村民销售素葫芦的不少,但更多村民,则走上了葫芦加工之路。56岁的郝洪燃,现任堂邑镇葫芦协会会长,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郝洪燃的加工厂就在村南北大道的西侧。推门进入工厂,只见10多个妇女或烙,或雕,或绘,个个聚精会神。郝洪燃介绍,这些妇女都是本村人,工资计件,干得少的一个月两三千元,干得多的能挣五六千元。整个加工厂,一年加工、销售葫芦营业额几千万元。像他这样规模的加工厂,村里有10多家。
“你看这个大丫腰葫芦。”郝洪燃指着一个鱼戏莲叶的葫芦介绍,“素葫芦一个30元-50元,加工后批发150元,零售最少300元。”
郝洪燃从1986年开始种葫芦,同时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针雕、烙画等工艺。2000年后,他开始在村里收徒加工葫芦,开起村里第一个葫芦加工厂。与此同时,郝洪燃和路宗军、王新生、于凤刚等村民一起,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推广销售,在政府的帮助下,用七八年时间,打出路西村“中华葫芦第一村”的美名。随着名气增大,当地葫芦供不应求,2010年后,村里先后有200多户购买了电子雕刻机,电子雕画葫芦应运而生。
“我这个加工厂,以前最多时40多个人。”郝洪燃说,“电商兴起后,好多人都回家自己干了,尤其是青年人。”
郝晓龙就是其中一个。“2010年结婚后,我就自己干了。”下午4点多,从外边送货回来的郝晓龙说,他有两个天猫店、一个京东店,销售村里的各种葫芦。电商主要由媳妇杨新新打理,每天接单200个-500个不等。“一年大概挣个几十万元吧。”说到收入,杨新新轻描淡写。
王士斌介绍,路西村有2300多口人,九成从事与葫芦相关的产业,600多户搞种植,400户做电商,2015年还被评为淘宝村。
就这样,路西村葫芦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在葫芦产业的带动下,路西村和与其一路之隔的路东村,成了当地有名的旅游村,每年近3万游客来此观光采购,从而发展成山东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葫芦交易地,并且带动东昌府全区葫芦综合效益从几千万元增加到10亿元,销售额占到全国葫芦市场的70%以上。
路西村的葫芦产业,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大?
“有老根子。”郝洪燃说,“我小的时候,村里老人有好多会画葫芦的,并且还是针雕,一个小葫芦上能画20多个人。”
2007年,东昌府葫芦雕刻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聊城连续举办了十多届葫芦文化节。“政府的宣传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张继敏说,“同时,路西村村‘两委’班子也非常团结、能干。”
新闻推荐
■刘小希“大爷咱这边走,我们带您找医生仔细做下检查……”12月1日上午,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位老人缓步来到聊城市人民医...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