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林金彦本报通讯员夏萌萌
“这些包、草帽、拖鞋都是我们自己手工编织的,一开始学的时候也是好几天才能编一个。现在熟练了,不仅能熟练编织这些简单的,复杂一点的小动物、盆景,我们也可以编了。”5月28日,提起自己刚刚学到的手艺,东昌府区堂邑镇教场李村村民金英欣喜地说。
教场李村是搬迁村,人均耕地少,很多村民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留在家里的基本都是妇女和老人。为了把这些闲置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也让她们有一技之长,市派驻东昌府区堂邑镇乡村振兴服务队在村里进行了走访,充分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意见、建议,决定利用手工编织市场需求大、投入成本少、就业门槛低、工作方式活、增收前景广等优势,在村内举办手工编织技能培训,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
经积极联系,服务队邀请了济宁市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刘玉荣来到教场李村,开展了为期12天的以“巧手荟萃,编织幸福生活”为主题的玉米皮编和柳编技能培训,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出去打工又没办法照顾孩子,在这里学编织不用交学费,还能掌握一门手艺,这样的机会太好了!”村民樊振芹说。
为巩固培训成果,今年妇女节,村里还开展了巾帼编织技能大赛;“五一”期间,村里组织村民参加了聊城市民间艺术展,精美的编织品得到一致好评。“在艺术展上,我们做的凉鞋一双能卖60元呢!另外,还接到了一笔生产盆景的订单,算下来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比原来只在家闲着看孩子强多了!”村民李凤娥高兴地说。
如今,手工编织已经成为教场李村的一项特色产业,共有30多名村民参与其中。她们技术不断熟练,编织的产品越来越精美,编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海波通讯员王余森马召)2020年,聊城市审计局采取“1拖N”审计模式,对全市41名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进行了经济责任审...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