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苑莘
生于1980年的郑成涛,戴着眼镜,皮肤白净。由于人们的“刻板印象”,很难把这个干练的小伙子和火化工这个职业联系在一起。
“我们这个科室叫运行科也是为了好听一些,其实主要工作就是遗体火化,有人说我们就是‘人生终点站’的乘务员。”2005年,郑成涛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市殡葬管理处工作,在遗体火化一线一干就是15年。
火化工,是一个很多人不了解、也不太想了解的职业。其实郑成涛和身边的人一样,都尝遍了工作中的苦辣酸甜。
郑成涛觉得工作上的辛苦不叫“苦”。虽然已经当上了科室主任,但他一直和几位同事工作在一线。“夏天我们这里的热,大家都能想象到。觉得冬天我们守着火化炉,肯定不冷,但其实冬天的一冷一热最让人受不了。”郑成涛说。他们工作的场所空间很大,里面没有暖气,气温比较低,火化炉周围却有几百摄氏度,大家需要频繁穿脱厚重的衣物。“在炉子旁边,衣服穿厚了一会儿就出一身汗,回头一受凉就感冒。”郑成涛介绍,2017年,他就有过一次满身大汗的经历。
当时,一位老太太因病去世,一枚金戒指被带进了火化炉。郑成涛顶着炉膛的高温,一次次去取卡在缝隙里的戒指,不一会儿,身上的衣物就被汗水湿透了。“当时逝者家属一直说他们不要了,让我快去休息。”最后,郑成涛成功取出了戒指,但事后他险些生病。
对于工作中的那些“辣”,破解过很多遗体整容难题的郑成涛早已经习惯了。无论是破解车祸后的遗体残缺问题,还是破解夏季高温的遗体腐烂问题,郑成涛都身体力行,带头上前。“去年夏天,有具遗体高度腐烂,家属要求整容。当时那个味道真是‘辣眼’,同事们都很抗拒。”郑成涛说,他穿上全套防护服,也挡不住那个味道,只能用来苏水遮一遮。仅小心翼翼地为逝者穿上衣服,他就用了几十分钟。“完成工作后脱掉衣服,虽然浑身是汗,但感觉特别轻松、畅快。那一刻,特别能体会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辛苦。”郑成涛直言。
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郑成涛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酸楚”,“我感觉对我们的工作,社会上有些人还是有一点歧视的。当被问到在哪里工作,同事们一般都说自己是民政局的,不敢说在殡葬馆工作。”工作多年的郑成涛,心态已经很平和,总是据实回答这个问题,随后,他也会捕捉到别人眼神中的一丝异样,“有一些异样的反应也正常,现在我也习惯了。”参加工作之初,郑成涛还是单身,在随后几年的找对象过程中,这样的遭遇更多,“姑娘一听说是做这个工作的,就没了下文。”郑成涛说。最终,对生命抱有敬意的郑成涛找到了在一家医院工作的爱人,“她开始在ICU工作,我们在工作中都看到过很多生死离别的场景,所以有共同语言。”
从专注中获得快乐,是郑成涛过去十几年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每一项工作都有它的实际意义,我们这个工作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怀着对生命和职业的尊重,郑成涛向前辈虚心学习,从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由于工作繁忙,过去十多年来,他从未休过年休假,有时间就摸索火化炉的结构、线路、电路等。“安装完设备之后,技术人员就走了,剩下的维护工作都需要我们自己做。”为此,郑成涛每次都会把发生的设备故障和处理方案一一记录下来。他从零开始,通过不断摸索,打造出了一整套应急预案。如今,设备出现故障,同事们再也不必一个一个排查,根据预案就能找到解决方法。“通过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份成就感让我找到了快乐。”郑成涛如是说。
每一年,都有数千具遗体在市殡仪馆火化;每一天,火化工都要在高温下守候逝者人生最后一站;每一刻,他们都在遵循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满意的宗旨。郑成涛作为一名普通的火化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琦)1月15日,市供销合作社机关党支部结合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到“双报到”社区名人苑社区组织...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