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金彦通讯员胡滨孟宪良
1月20日8点,东昌府区郑家镇邴家村村民李付海,早早来到村西头的疫情防控点,开始了一天的值班工作。“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查看有没有外地的车辆,提醒大家做好防护。”李付海说。作为党员,他还负责入户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识,排查外地返回人员。
李付海今年43岁,做护栏配件生意,记者眼前的他外表憨厚、衣着朴实,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农民,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业。从2016年起,他每年拿出收入的20%来救助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孩子。他还牵头成立了东昌府区乐民志愿者协会,带动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动。
天天往外跑是常态
李付海说,2016年前,他只是偶尔参加公益活动。2016年底,一家公益组织来村里慰问老人,这时,李付海想:“需要帮助的人就在身边,为什么不自己帮助他们呢?”
2017年母亲节当天,李付海做了第一个公益活动——为村里41位60岁以上的老人送慰问品。他自掏腰包买来大米、食用油等,并挨个送上门。中秋节前夕,李付海拿出1100元,为东昌府区张炉集镇的110名环卫工人购买了月饼和苹果。中秋节当天,他和另一位好心人郭军每人拿出2000元,买来大米和食用油,在郑家镇55个村中,每村选出一户贫困户走访慰问。
从此,李付海的公益事业“一发不可收拾”。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年拿出20%的收入资助需要帮助的人。救助贫困老人,资助寒门学子,李付海雷打不动。重阳节请戏班为老人唱一天戏,组织志愿者为敬老院老人包水饺,邀请东昌府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为老人免费查体,看望需要资助的孩子……李付海的生活忙碌而充实。2020年疫情期间,李付海还向郑家镇村民捐献蔬菜,动员群众为村庄消毒,为隔离人员购买蔬菜。
李付海说,除了生意,每个月他都会组织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天天往外跑,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给了他莫大的安慰。现在,沙镇、侯营、张炉集等乡镇都留下了他传递爱心的身影。
资助需要帮助的孩子
这几年,李付海帮助了很多贫困家庭,资助了很多家庭贫困的孩子,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许多的荣誉证书和奖杯。
张炉集镇有一个孩子,一直让李付海牵挂着。这个孩子是张炉集镇东李大庄村的小婧(化名),她正在上中学,和父亲相依为命。小婧的父亲患有双侧股骨头坏死,丧失劳动能力,两人只能依靠低保及一亩薄田过日子。虽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是生活状况让人揪心。2018年夏天,李付海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爱心志愿者联系,帮助小婧申请了“蒲公英”助学计划,并捐给小婧500元。他还鼓励小婧的父亲坚定信心,早日做更换股骨头的手术,并送去1000元爱心捐款。李付海还发动大家捐款,累计为小婧父亲捐款8570元。
家住郑家镇前靳村的中学生小洋(化名),本来生活在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里,但是几年前的一场大病夺去了小洋父亲的生命,孩子母亲靠微薄的收入养活这个家庭。2018年,李付海得知后,帮助小洋申请了助学金,送去了学习用品和学习桌,并承诺每年拿出600元帮助孩子。
近年来,李付海被评为聊城市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东昌府区学雷锋标兵”、“新时代聊城最美奋斗者”。
“带动更多人做公益”
在李付海的感召下,他的身边聚集了一群爱心人士,李付海牵头成立了东昌府区乐民志愿者协会,目前会员有60余人。他带着团队走进社区,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剪头发、洗澡、洗脚,事无巨细。老人们常拉着他的手说感动、温暖的话语。“只要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我们的努力就有价值。”李付海说。
李付海的妻子叫郑秀红。对于丈夫的公益之举,她非常支持,她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张炉集镇李大庄村和邴家村相隔4公里,五保户张兰英今年82岁,郑秀红和她结成了帮扶对子。每个星期,郑秀红都会到张兰英家帮忙打扫家务,陪她说话。李付海正在上中学的女儿李可欣常说,“帮助别人,就是帮自己”,口吻像极了父亲。
李付海说,为了让公益活动更“纯粹”,协会从不收取会费、从不强制要求捐款。很多活动的支出,基本上由他一人承担。几年下来,他花在公益活动上的支出达20余万元。他说:“做公益让我心里很踏实,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传播正能量,为家乡父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曹天伟通讯员杨勇)1月17日,高新区党工委(扩大)会议召开。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培国主持...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