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宏磊
2019年6月,韩集镇刘望海村来了一位新“客人”。
村里人对这位市委办公室派驻来的第一书记不免有点担心,“大机关来的干部,别是来走走过场、镀镀金的吧?”了解到村民的顾虑后,王向涛说:“我以前在其他地方担任过一次第一书记,有过一些经验,我要把这些经验都奉献给刘望海村,如果大家发现我干真事不行,可以立马把我撵走。”
为了尽快熟悉刘望海村的实际情况,王向涛查阅了全镇近两年来的各类文件和工作资料,同镇里乡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交流。王向涛更爱做的是到村民家里聊家常,先后走访了100余户村民,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和过往发展过的产业项目。
他深知农村的工作性质和机关不一样,需要每天直接面对广大群众。但王向涛有自己的想法,“工作是为了交朋友,交朋友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我要先和村民做朋友。”他用朴实的作风,一心为乡村振兴谋出路的言行被身边的干部和群众所接受。
作为市直单位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回单位申请些经费、为贫困户送点米面油,争取资金与项目为村里修路架桥,改善基础设施,这是干部派驻到乡村后的常规工作思路。王向涛到村后不仅考虑了捐款捐物、改善基础设施这些传统的扶贫方式,还敢于去尝试抓“产业兴旺”这个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用实际行动探索如何发展产业项目,怎样才能切实地将扶志和扶智与富村富农相结合,为当地长久发展奠定基础。乡镇干部都评价他说,“王书记能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很虚心诚恳地向乡村干部和群众请教沟通,所以很快地进入角色、适应环境,抓住了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这个重点。”
作为第一书记的王向涛,思考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挖掘村庄优势,尽快增加集体收入,改变村子的旧面貌。他了解到刘望海村有种植优质高筋小麦“济南17”的传统,而且这里靠近黄河流域,土地肥沃,小麦品质很好,属于一个特色产品。
在一次村党员会议上,王向涛说,“我们村有‘济南17’号优质小麦,我们要突出优势特色、扬长避短,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发展适合村情的加工类工业农业项目,以此来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几个月的时间里,大家不停地开会讨论,上什么项目,怎么上项目。
经过全体村民的同意,村里创办了村办企业——刘望海石磨面粉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刘望海”牌石磨面粉。有了发展方向,但想法变成现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向涛是一个话不多、意志坚定的人,了解到村民麦田浇水困难,他就组织实施了机井通电项目。没有启动资金,王向涛积极争取各项扶持资金。作为曾经对面粉加工一无所知的门外汉,王向涛向村干部和工人们虚心请教,“我们就是靠问、靠学,向面粉厂的专业人士学习,向农业专家学习,向有相关工作经历的村民学习,一步步摸清了建造石磨面粉厂的门路。”王向涛说。
在王向涛和村干部的组织下,面粉厂的建设开始稳步推进。此时,王向涛又未雨绸缪,开始四处奔波,为即将出产的面粉寻找销路。他和村干部跑了北京、济南、郑州以及聊城周边的地市,最长的一次连续跑了八天,目前已经签订了100万公斤的石磨面粉订单,并与58家代理商签订了供货协议。面粉厂现在已经正常运营,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收益,解决了10余人的就业。
与此同时,为了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村里还在各条道路上栽种了石榴树,每户村民打理自家房前屋后的石榴树,收入也归各家所有。在美化村里环境的同时,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此外,王向涛还带领群众修建了村文化活动广场与入村牌坊;整修了村庄下水道,污水处理池,完成了村庄的雨污分流;组建了广场舞队,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年多下来,大家发现王向涛虽然人很谦虚随和,但做起事情来还真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是真正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好干部。离他结束帮扶工作还有半年的时间,村里的村民却在私下里写了请愿书,按下了红手印,“希望王书记能在村里再多待两年。”
谈起村里今后的发展方向,王向涛说,继续延伸刘望海村石磨面粉产业链,生产石磨面粉做的面条和馒头,做大做强石磨面粉行业,推动刘望海村发展合作社,尽可能地多解决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王向涛说:“我人虽然只在刘望海村待两年,但是以后我的心会一直在这里,不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这里的一草一木。”
新闻推荐
最近几天,经常从市城区聊大西路经过的市民可能会注意到,在位于聊城市特殊教育学校东门口的位置,原本完整的中央护栏开了一个...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