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新伟李政哲通讯员吕月赵明庆雷
“我这个月的积分是89.5分,优秀,一直保持到明年9月就可以领到870元的分红!”12月13日,在前八村王春英家中,由村扶贫专干和村民代表组成的4人小组正为她打分,她掰着手指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赢得积分、获得奖励,是度假区积极探索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度假区外力帮扶与内力激发并举,在贫困户中进行积分量化评比,结合就近就业、送教上门等工作,全力破解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提升贫困户脱贫的“精气神”。目前,度假区2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面退出,实现1467户、2740名贫困人口全脱贫、零返贫。
积分管理扶贫扶志拔穷根
通过开展走访调研,度假区包户干部发现,部分贫困户缺乏主动脱贫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有些人连房前屋后的卫生也懒得打扫。鉴于此,度假区将扶贫同扶志有效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推行贫困户“积分制”管理,制定实施方案和评分标准,内容涵盖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双提升、配合帮扶熟知政策、家庭和谐、自力更生等方面,由村“两委”定期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对其进行量化评比,打分并张榜公示,激励贫困户争当先进。
“上个月积分评比是良好,这个月一定要拿到优秀,并保持下去!”前八村贫困户周立臣一家在“积分制”的带动下,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夫妇两人要照顾患有脑瘫的儿子,仅靠摆摊、打零工维持生活。如今,两人个体经营收入4000元、务工收入3000元、土地流转收入14895元、扶贫项目分红3080,加上低保金和残疾补贴等,总收入达到了28628元。“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周立臣信心满满地说。
度假区通过推行贫困户积分制管理,建立扶贫超市,将“物资帮扶”改为“积分奖补”,将“坐着等”改为“干着奖”,把积分作为扶贫项目收益差异化分配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村级扶贫工作及包户干部帮扶考核的重要依据。
目前,度假区很多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得到有效消除,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勤劳致富的良好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就近就业产业扶贫促增收
12月15日,走进聊城欣苒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工人们忙碌的画面映入眼帘,有的做剪线,有的锁勾圈,有的做收发……刘翠翠是于集村的一名贫困人员,患有残疾,在镇扶贫部门协调下,她来到这里工作:“我一年能挣2万多元,而且厂子在家门口,不耽误照顾丈夫、孩子,真是一举两得。”
无独有偶,李海务街道谭庄村的谭相友,也是家门口就业的受益者。12月16日,在谭庄村蔬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惹人喜爱,67岁的谭相友正和村民们一起,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村里成立合作社的时候,我就把土地流转了,现在在基地打工,一个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加上流转土地的钱,我现在是吃穿住不愁。”谭相友笑呵呵地说。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源。度假区深入实施经济薄弱村庄特色产业提升工程,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搭建网络电商、“农超对接”等销售平台,实现低收入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同时,有序推行规模农场、就业工场“两场同建”,吸纳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力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一户一人”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送教上门教育扶贫暖人心
像往日一样,12月16日,于集镇东靖村党支部书记李桂莲来到村委会,除了值班以外,今天她还多了一件事情——照看村里一名贫困儿童。
这名儿童名叫小国(化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爷爷高血压身体不好,奶奶在一家公司做保洁,他和母亲两人都有智力障碍,家里生活极其困难。李桂莲介绍说,今年12岁的小国患有多动症,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上学,“我们与于集镇中心小学沟通协调,由学校老师定期在村委会为小国补课,这样也方便村干部照看他、督促他学习”。如今,在多位老师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小国的反应能力稳步提升,不仅愿意与人主动打招呼,还学会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
目睹这一切, (下转A8版)
新闻推荐
北城街道: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金三角”崛起“两河新城”
北城街道“两河新城”效果图12月11日,在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城街道“两河新城”片区的中华路北延项目和财干路...
聊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聊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