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在聊城,那你一定知道聊城有一座闻名国内外的藏书阁——海源阁。但是您对海源阁这片书香之地的往事又了解多少呢?曾几何时《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在海源阁借书未果,写下老残造访海源阁的故事,眼前仿佛浮现出两位倔强的老人形象,一个爱书重书,一个爱学向学。好像两个酸腐而有童趣的老人,引得后人颇觉有趣。
《老残游记》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
全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些许情节都是发生在聊城。
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医生、数学家、藏书家等”。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刘鹗专程来到聊城东昌府,意欲借阅杨氏“海源阁”私家藏书,却被拒之门外。他有感而发,将此作为《老残游记》的一段素材。《老残游记》第七回开首便写老残特意到东昌府访书,其主要目的是想看一下柳小惠家的藏书情况。小说以柳氏暗喻海源阁主人杨氏,海源阁藏书虽有几百箱,但秘藏家中。尽管如此,老残仍不死心,他又住了两天。方知这柳家书,确系关锁在大箱子内,不但外人见不着,就是他族中人,亦不能得见。
未能如愿的老残闷闷不乐,提起笔来,在墙上题一绝道:
沧苇遵王士礼居,
艺芸精舍四家书。
一齐归入东昌府,
深锁嫏嬛饱蠢鱼!
沧苇是季振宜的字。季氏曾编《全唐诗》,有《季沧苇书目》存世。遵王是钱曾的字,钱氏有《述古堂书目》等行世。士礼居是黄丕烈居所。三人皆为清代著名藏书家。艺芸精舍指汪士钟藏书。四家藏书后皆入海源阁,其藏书之雄厚可见一斑。
故事中也反映出当时聊城经济的繁荣。原文中写道,“我们这东昌府,文风最著名的。所管十县地方,俗名叫做‘十美图’,无一县不是家家富足,户户弦歌。所有这十县用的书,皆是向小号来贩。”
当时,海源阁藏书宏富,尤以宋元珍本为多,号称“海内之甲观”,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被誉为私家藏书的典范。海源阁藏书都是珍本、孤本,十分宝贵,不会轻易借人。无怪乎傅增湘云:“吾国近百年来藏书大家,以南瞿北杨并雄称于海内,以其收藏宏富,古书授受源流咸有端绪。若陆氏之皕宋楼,丁氏之八千卷楼,乃新造之邦,殊未足相提并论也。”
海源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由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江南河道总督、聊城人杨以增创建,阁主杨以增取其阁名为“海源”,总计藏书22万卷。晚清四大藏书楼,海源阁独踞齐鲁大地,与瞿氏铁琴铜剑楼抗衡,力压皕宋楼与八千卷楼。清末,公共图书馆观念虽初见端倪,但书籍史所言“文人共和国”并未形成,藏书秘不示人仍属普遍现象。老残的抱怨似得呼吁开放藏书楼之时代先声。
海源阁位于楼南大街的杨氏宅院内,那古色古香的方正院落格外引人注目,红色的大门古朴而厚重。海源阁坐北朝南,中式2层楼5开间,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长廊式的晒书亭。门楼上方遒劲的“海源阁”三字,让人们意识到这就是聊城人引以为豪的海源阁藏书楼。
1975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毛主席送给田中角荣的《楚辞集注》就是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
海源阁历经战乱,迭遭破坏,伴随着聊城古城走过滚滚硝烟,其中珍贵的藏书几经离散,如今原址上是聊城市图书馆、尼山书院所在地,所藏图书部分散佚,但经过爱国知识分子前仆后继的救赎,大部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
沧海桑田,海源阁几经重建,却始终屹立在那里。那经了运河水放大的悦耳书声,一度冲刷着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水城人民,一切种种仰望深邃的星空,纵情高歌,一遍遍地述说着布满纹络的前尘往事。
新闻推荐
东昌府讯9月5日,南通市崇川区政协副主席金吉林一行来我区考察养老服务工作。区政协副主席段林祥陪同活动。金吉林...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