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永利
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三原县治由今西阳镇东北的五泉村一带迁至清河南岸的今城关街道(原名龙桥镇),自此,开始了三原县城的修建。元代,三原只在清河南边筑有土城,人们临河而居。
明代,三原商贸业发达,民商实力雄厚。在地方官员组织下,商民自愿捐银、捐物,陆续修筑了北关城、西关城、东关城,并对主城进行了多次维修加高,修筑北城时还对南城的城门楼用青砖进行了外包。至明代中期,县城形成了城分南北、清河穿城而过的格局。至清代,又多次维修,但没有新建城郭。三原城墙依地形而建,有些弯曲,但城池规模远远大于县级城池,一城3关12个城门,可与一般府城池媲美。
三原南城中间部分是主城,也叫内城,城墙高10米,上有女墙,底宽5.3米,周长4752米;城东西南三面有护城壕,壕宽15米,深9米,北边临清河河沟,四五十米深,开始没有城墙,明末修了两米多高的马墙。汉白渠穿三原县城而过,向东流去。城墙东南西北筑有4个城门,修有高大的门楼,门上刻有石额。东门上刻“宾阳”,位置在今宏达广场西侧、盐店街西口与菜市街南口交会处附近,上置大钟,为全城报时。西门的位置大概在今西大街与仓巷南口交会处的西边一点,门额上刻“西达甘涼”,“涼”是“凉”的异体字。南门门额上刻有“高山远翠”,位置在南大街与辕门巷南出口交会处附近,南门之南还有瓮城。北门上刻“凝瑞”,位置在今北大街北口,古龙桥南头坡道之上。北门外下河的西坡道,有一座小城门,作为防御屏障。
北关城在清河之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修筑的清河新城,面积大于主城。据说是先有居民在此辟府建宅,而且居民多是达官贵人这样的富裕家庭,安全防护有了担忧才开始兴建城池。在地方官员的组织下,各界捐银投劳,几个月就修建完成,外形就像三角形,底边在沿清河岸,顶点就是北门。北城四面有城墙,周长2178米,高近10米,上有女墙,城壕宽8米,深也是七八米,筑有4个城门,各有门楼。东门楼高大壮丽,面向东北,门额上刻“永泰”,位置在今龙桥村六合巷东口、原龙东村村委会附近。西门上刻“永安”,位置在西社巷向西北与南北方向的那条西潭巷北口交会处附近,原西社西村西村口农户老宅院附近。南门上刻“永清”,位置在古龙桥北桥头坡道之上,前街的南口。北门上刻“永宁”,也叫正北门,与南城南门呼应,也设有瓮城,位置在后街向北贠家十字向北一百五十米左右,今龙桥村村北农户老宅院边。
西关城与主城西墙相连,规模相当。清代的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的四部《三原县志》均记载,依据明代《陕西通志》所记“系明初修筑”,乾隆《西安府志》也记载是明初修。但笔者翻阅明代《陕西通志》,没有发现记载的文字,明代《陕西通志》的建制图也没有绘制此西关城。现存的明代的嘉靖年间县志(与成化年间县志其主体内容一致)并没有记载修城的时间。有学者依据明代马理《明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重隍记》(录在《四库全书》),得出结论,说是西关城与北关城明嘉靖一并修建的,次序在后。西关城有南西北三道城墙,总长660米,高10米,上有女墙,城门两个,上有石额。西关的西门刻有“翠挹(yì)仲山”,位置在今西渠岸街与红房巷北口交会处附近。西关的西南门刻有“遥迎太白”,面向西南,位置在今斗口巷向南与南道巷中间汇合处的岔路口附近。
东关城与主城西墙相连,规模相当,明崇祯八年(1635年)修筑,有东南北三道城墙,总长1633米,建有两座城门,东门上刻“朝阳”(北京、西安城门也有此名),位置在今政府街东口十字附近。官吏们听信了风水师的话,朝阳门明末即固封不开。东南门上刻“迎巽”,迎风之意,也叫东稍门,位置在油坊道街与屈家巷南口交会处向东一点,是城内人车出入城的主通道。
主城之南,一直有百姓居住,清末人口房舍增加,逐渐形成低的土墙围成的四方形的居住区,有三个门,东西两个小门,最南边的门在今南关正街中山街幼儿园门口附近,俗称南关。
建国初,三原城墙、城门及护城壕大部完好。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墙、城门拆除,城壕填平,城区逐年扩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区面积较建国初扩大两倍。进入新世纪,城市发展迅速向东南西北扩张,城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千米。(B)(13)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晨通讯员刘朋)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文通报表扬在2020...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