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飞鹏01
攀枝花有山,曰东华山。山,一直在,可我一直不知。
是日,与文友邀约,我们一并在巷陌中穿行,尔后不久,鱼贯着来到这座山的脚根。
由脚根仰望,上山,只一条路,笔直往上。02
古人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不知东华山,山有多高,多远,具何等模样。
登山,一步一台阶。一路,恍过许多林木,不知那些油绿或褐黄叶片,哪些细密哪些细长,不知那些个树,都姓甚名谁,哪些枝干挺拔哪些婉媚招展,哪些临清风沐雨露经几多春夏,哪些历霜雪染月华,具何样的道骨仙风。
第一道阶梯,百二十三台阶,一下,我们便越过了。
又走,遇一亭。亭依山而修,亭两边砌有木板长凳。里,空无一人。
古山道多有亭。
老家婺源,山里,行得一程,便远远见有铺盖瓦片的凉亭。时,凉亭里会见着歇脚的老者,荷笠而坐的农人。凉亭一角,备有一冷水塘,塘边会留有竹筒,以供行经此地的路人取舀用饮。
古人修亭,讲依山,临水,应景,处静,籍此而外,凉亭还起有一特殊功用,这便是计程。古人立亭于山径,路道,此一亭彼一亭间,主以里程间隔为考量。譬似婺源凉亭,一般以七里为间隔,行七里便修设一亭。古代行脚旅人,行经一亭,便知自己行路多少,一天行过几个凉亭,便知道自己走了多少里程。03
东华山,海拔1500米,处攀枝花中心城区——东区。
又,东华山方位,在攀枝花以东。
行走在径直往上的东华山,一路有想,所谓的东华山,是否与这样的一条道的直直向上相关呢?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起,四海五湖皆一望。
忽地想起唐寅的诗。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唐寅工人物,山水、花鸟兼善,宗法李唐,刘松年。笔墨秀细,画面布列疏朗,风格秀逸俊雅。
唐寅的一上一上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顺风顺水,然真实的史实上的唐寅,一生却多有坎坷,颠沛。
关于登山,古人呤诗作文不少,如何,一下竟想起唐寅呢?
莫非,再只要经过一上,我们便可以翻越东华山?真要这般,东华山的华山之谓,实也是太牵强,太过于名不符实矣。04
东华山,一边无所谓险,一边却是深不可测陡崖。
陡崖的这一面累人,陡崖的另一面,吓人。
却去围巾,撩开冬装,经由一次又一次歇息,一次次的无心其它只想靠坐,终于,望见了东华山顶。
其时,我们的队列,早已七零八落,东倒西歪,溃不成军。05
曾经,和友人一起攀登过贵州黔灵山。
因是急往,入山匆匆,一路又匆匆,待行至半途,竟然进不想,退不是。想过这次登山,可以慢走慢看,走一路赏一路景致,不要总是急速。可是真真行往山上,心里的想,却是能早早翻越山顶。
东华山顶,耸立着直向苍穹。
山下,金沙江绵柔如带,楼宇,街区,桥梁,人家,在烟气中隐隐浮出。
下山路上,遇一背背篓老人。老人走一路,拾一路落叶。
一下,又想起半道的凉亭。于是想,下山后,我要为这次登山特地制一砚,砚名就叫东华山读砚图。这方砚,整体形态应呈横长,砚上有山畔,凉亭,石阶,古松。凉亭一角,我要刻一坐着赏砚的长须老者,老人身边,置一茶炉,一壶霜日的热茶,在茶炉上呼呼扑腾着热气,那些个热气,一直流淌着缥缈着,由砚里缥缈往山里,由山里缥缈向天外。
新闻推荐
图为聊城中院在市广电总台举行智慧聊城手机台“法院强制执行”启动仪式现场近年来,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认真贯彻上级法院部...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