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宏磊本报通讯员 张同耀
2018年11月,在“中华颂·长丰杯”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八角鼓说唱节目《丰收的歌儿献给党》获银奖。“在此次艺术大展上,聊城八角鼓说唱节目《丰收的歌儿献给党》继承了传统表演形式,在音乐制作、现场编排上进行了加工提升,受到了评委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开发区冯庄连心八角鼓艺术团团长赵连华介绍说,该项艺术大展自2009年至今,已经举办了9届。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八角鼓,是流传于聊城市的一个曲种,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相传八角鼓由满族八旗的8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象征八旗的团结。八木相拼而得八角,所以叫“八角鼓”。
清朝中期,八角鼓沿运河流传到临清、聊城、济宁等地,被改用当地方言演唱,演变为“山东八角鼓”。聊城八角鼓在吸收了岭调、靠山调、马头调等民间小曲以及河南鼓子曲的一些曲牌后,逐渐衍变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曲艺形式,演变成山东八角鼓流传最盛的派系。这种说唱艺术在聊城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聊城流传百余年,八角鼓曲牌达百余首,成系统,按照曲牌填词后就能创作出剧情和角色。通俗地说,它是戏曲、带伴奏和唱腔的“相声加小品”。聊城八角鼓以唱为主,辅以表情动作。早期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八角鼓和三弦,后来逐渐增加了扬琴、琵琶、二胡等弦乐器和节子板、小钹等打击乐器。演员可化妆,也可便服;可有专门乐队,也可自弹自唱,形式非常灵活,是典型的群众性业余文娱活动。
聊城八角鼓是聊城市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研究明清曲牌、曲谱、八角鼓唱词、唱腔的有力佐证,是研究当时运河沿岸民间曲艺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音乐、史料、学术、艺术价值。对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而言,都是丰富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聊城素有“八角鼓看冯庄”之说。2016年,冯庄村建立聊城首个八角鼓传习所,组建了聊城八角鼓艺术团。冯庄连心八角鼓艺术团团长赵连华介绍说:“每年正月十五,冯庄八角鼓艺术团都要到附近村庄演出,很受欢迎。村里给买了八角鼓、三弦等乐器和服装,新作品不断涌现,题材多是当今的新人新事。冯庄八角鼓艺术团一度面临濒危,而如今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只要老百姓愿意听唱,这个戏曲就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开发区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2018年以来,先后组织10余场大型文化活动。精心创作《喜看家乡新变化》《扶贫政策暖人心》等一系列新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和辉煌成就,投资25万元拍摄两部微电影《有事找老黄》《铁血柔情》,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开发区注重文化阵地建设,高标准完成4个街道(乡)综合文化站建设;全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在完善功能配置的同时,以活动开展为载体,走出了一条“文化部门组织、乡镇政府承办、相关单位参与、城乡居民同乐”的文化活动路子,做到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常年搞、小型文体活动月月抓、阵地活动天天有。开发区还成立多支文艺队,完善区、乡、村三级队伍建设,确保文化工作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新闻推荐
□孙亚飞曹原朱红光退伍了,绝不褪色“当过兵,我骄傲”这是陈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陈滨现任临清市新华...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