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我毕业分配到聊城工作不久的一个周日就骑了永久牌自行车拜谒了光岳楼。现在,我已经忆不起当时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更解释不了一个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为何会对从未谋面的一楼阁感兴趣,只记得当时问了工作人员,寻到瘦瘦弱弱的魏聊君,隔了我的自行车,我们站在光岳楼下的南北通道里说话。三十年过去了,几日前遇到相熟日久的魏聊兄,说起光岳楼,他并未因长期守候而波澜起意,公允指述,利弊共陈。随后,微信转我一篇央视《国宝档案》关于光岳楼的专题片文案。为文期间,央视已经播出,大聊国民群情振奋,朋友圈时处见刷屏。
楼与城:
洪武二年把砖城建,古楼盖在正当阳
这是聊城已故文化学者吴云涛老先生在大集破烂市的地摊儿上花一角钱买的手抄本元宵节秧歌调《逛东昌》里的句子,《逛东昌》是由光绪末年武水醉丐创作的秧歌调俚曲唱词,反映了漕运畅通带给东昌府的繁华盛景。自然,这句话也巧妙地揭示了城与楼的关系,光岳楼因城而设,城又似星捧月光映于楼。
聊城历史久远,发轫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在这块相对平坦的黄河下游的土地上,先民以渔猎和农耕谋生、繁衍,农业被发明,技术大进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人口增长,聚落初成,迅速壮大的结果就是成组的文化城出现,随之中心城市也被孕育出来。但后来随着阶级的分化,战争爆发了,城和国以利益为杠杆粘合了政治、经济、文化诸方资源,并天然地形成对峙,你死我活的生死博弈开始了。打开奴隶社会的开篇,夏、商、周世袭制取代公有的制度设计彻底颠覆了原来你好我好的好好模式,也奠基了诸侯林立势力割据的春秋战国,在这喧闹混乱的时局中,聊城(聊、摄城邑)作为大齐国的西部边陲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治下包括今天的东昌府、茌平、东阿、高唐、阳谷,而莘县和临清则属于小小的卫国,冠县属于西部辽阔的晋国。
早期的这段历史中,聊城曾是商殷纣王之庶兄微子的封地。北宋著名的地理志著作《太平寰宇记》载:“聊城县微子城,纣之庶兄封于此,有故城存焉。”其中的微子城就是指商纣王庶兄(启)受封之地,册封微国,授以子爵,故名微子城。《名胜志·城冢志》也载:“微子城在县东北十八里,世传商受(即纣)时微子所封。”清宣统二年(1910)的《聊城县志·古迹》记:“微子城,在县东北十八里。”而清代的著名学者叶圭绶则说:“摄城在博平之南30里,亦名微子城,又名郭城。”《考古录》说:“据《聊城县志》图,微城所在,正古摄城,摄城临黄沟,黄沟亦称湄河。”考“微”“湄”二字古通用,湄河即微河。故微子城即春秋战国时的摄城,亦即摄国故城……这一段话考证了微子城的存在,说聊城城市建设的历史似乎是起点了,但往事如烟,谁又说得清呢。
《春秋左传》载“晏子曰聊、摄以东”,聊城时称“聊邑”,真正以“聊城”谓是在《战国策·齐策》里,有“燕将守聊城”。从此,“聊城”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中间一度曾改称西聊县、聊邑县,但时间都较短),该有2400余年的历史了……
一座城的设置多半服务于政治军事需要,聊城之设肇始于春秋战国,地处多国交接,平地筑城顺理成章。五千年历史因陈,中国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农耕国家,先人“逐水草”“择高地”而居是生存生活的智慧,更是遵循天地自然、随物赋形的朴素唯物哲学。聊城居中原、傍黄河,自然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高地土筑、后以砖代,以聊树营寨,成就一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第三批)。聊城本地知名学者陈昆麟先生和刘玉新先生笃心考证的结论即使看今天遗落的聊城周边及县市名称也斑斑可见其意。“谷山之阳”出阳谷、“(躬耕)莘野”故莘县、“茌山之平陆”得茌平、有沼泽突丘方见高唐、柯邑见水(济水河水曲形成大陵分东阿西阿)有东阿、临近清河故临清……
这样的一座城在两千年的时长里历经四次筑城、三次移徙,尤为值得铭记的重要节点是,宋淳化三年(992年)迁今址、宋熙宁三年(1070年)始筑土城和洪武五年(1372年)改建砖城,此处单表与光岳楼有关的最后一个节点。
元末至正年间,聊城(时东昌)境内多县发生大旱大涝,冰雹大如马首,地震频生,饥馑甚重,人相食……借壳宗教题材上市的红巾军起义肇始淮河流域并迅速向北推进,乱世英雄朱元璋趁势登顶。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大军北渡黄河,副将常遇春率军攻破山东北部军事重镇——东昌府,设平山卫,布重兵扼守,以防蒙古贵族统治集团的军事进攻。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昌守御指挥佥事(正四品官衔)陈镛花了三年时间将宋熙宁三年筑的土城加固改建为砖城,“严更漏而窥敌望远”,报时报警,又以修城之余木料建更鼓楼,时名“余木楼”、“鼓楼”,彰出处显功用也颇形象,至于光岳楼的今名,那是一百多年以后的事了。当时的东昌府南接济南、兖州,北连临清,“襟卫河而带会通,控幽蓟而引淮泗,泰岳峙,漳水西环,实齐鲁之会也。”
广袤的平原腹地,一座高百尺、墩台厚实、主楼巍峨的建筑会相当惹眼,不成为中心都难。晴日登临,沃野尽收,丘川秀美,心旷神怡,若东眺,如果不是上午太阳有点儿刺眼,搞不好真的可以望见泰山呢。
楼与楼:
(光岳楼)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
光岳楼的历史上第三个名字出现在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府杨能在维修此楼时因地赋名,称之“东昌楼”。这种命名方式很自然,境界上属于中规中矩。但这个名字用了短短十年,就被一个很高级的名字给替代了,并且是永久性地替代。这个对于光岳楼至关重要的桥段发生在明弘治九年(1496年),从六品官的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过东昌拜访了太守并记入《题光岳楼诗序》,“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及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丰饶的齐鲁大地上,斯楼与巍巍泰山交相辉映,光岳楼,实是大格局,好名字。
这座应政治需要建造的鼓楼自完成后却因朱棣迁都、军事防御中心北渐功能大大地弱化了,但局势稳定下来终归是大好事儿。明成祖建都北京一下子把运河的重要性空前提高,出于江南物产北输及南北的交流,运河带自此开启了明清时期中国物资最集中、贸易最繁荣、运输最繁忙的黄金航道功能,自然,沿运河商埠也顺势成就了大城市的枢纽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南有苏杭,北有临(临清)张(阳谷的张秋)”的说法了。临清运河钞关税收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单从这个数据你就可以想见物资的集聚体量和贸易的繁盛到何等程度。阳谷县的张秋镇在历史上只是一个乡镇,但由于地处黄河大运河的交汇处,曾高配到省一级水利管理规格。东昌府扼运河瓶颈,时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确系“江北一都会”,商贾云集,会馆林立,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大运河繁荣底色上的光岳楼自然就转换了角色,成为聊城大自然和厚人文的重要标记,再后来,与境内的宋代铁塔、玉皇皋并称东昌三宝,成为聊城的经典符号。
光岳楼分墩台和主楼两部分,墩台是正四棱台,高两丈七尺,四个正方向开辟拱形过街通道;主楼有四层,称四重檐,高七丈二尺。这样,楼高合起来是九丈九尺,九乃阳数之极,寓其高不可超越。这座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的建筑墩台为砖石土混砌,主楼为木结构,外饰围廊。木制主构架以32根金柱支撑,12根内槽金柱和20根外槽金柱,柱列分布基本符合宋《营造法式》规程,所以,说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并不为过。
几年前茌平的一个研讨会上,我邂逅同济大学知名古建专家路秉杰教授,他曾于1984年参与建国后光岳楼规模最大的第六次维修指导工作。我向他请教光岳楼的价值,他笃定地说,光岳楼是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形式上承袭宋元楼阁遗制,结构上承继唐宋时代风格,与明初同期建筑有若干相似,堪称开“官式”建筑先河。
从历史看,江南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都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其中历史较久的岳阳楼是清光绪六年重建,高度不足20米……其建筑年代、文物价值、外观体量都远远不及光岳楼。2007年铁道部下属中铁纪念票证有限公司发行《中国名楼》站台票纪念册,光岳楼忝列其中,九大之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腾王阁、蓬莱阁、镇海楼、甲秀楼、大观楼建筑年代都不如光岳楼。北京钟楼和鼓楼始建年代比光岳楼早,体量也大,但都是后来重建,且是单脊歇山顶,与光岳楼形制不同。在现存的中国古代楼阁中,唯有西安钟楼与光岳楼的建成年代(明洪武十三年)最为接近,高度也差不多,且都位于古城中心,墩台都有四向过街式通道,但西安钟楼的楼顶为攒尖顶,光岳楼是歇山十字脊葫芦宝顶,其重心比西安钟楼要高,所以,在外观上,光岳楼比西安钟楼更显得雄伟高大……
但,如斯份量的一座运河古楼阁在许多不同的中国“四大名楼”“六大名楼”“八大名楼”“十名楼大”的版本中并不见踪影,为何?
这个问题颇耐人寻味。
在这个追求更大更强的年代,旅游收入和总规模优先上位,有的地方名楼连带边已经外拓发展为园区或大型园区了,光岳楼处于古城中心,无法外延。一座历史楼阁,其建筑价值和文物价值自然是最重要的,但属地政府的重视和推广也很重要,在当今一个日益品牌化和传播的时代,恰恰是风物长宜放眼量,把光岳楼视为一个品牌、一个商业品牌可能更有利于传播和推广。
大聊城大楼阁:泰岱东来作翠屏
几年前,南方的一位设计界大腕儿来聊城演讲,来之前特别问起聊城有啥,我代朋友回复他,我记得第一句话我说的是,在中国的版图上黄河和大运河的交汇点是聊城。聊城是大聊城,不是因为很多年前某报刊发的《天下不敢小聊城》一文,也不是因为现在铺天盖地的“聊胜一筹”广告,我以为是流淌了五千年农业文明的黄河和承载了近五百年商业文明的运河的共同滋养成就的大底色大格局。北纬35度到37度,气温适宜,土地肥沃,现已是中国不争的最大粮蔬产地,粮蔬丰足天下安。黄河和运河的这个坐标确实够威够大,试问,中国版图上还有什么能与之媲美?聊城自然因其大格局大背景而大聊城。
大聊城的这座城也不简单,始建于春秋能陷不失的凤凰城,战国时因名士鲁仲连射书救聊城名噪一时;明清时更因运河勃兴而富而盛。方方正正的一座城,四瓮城四角楼,四象四隅对称,圆融和谐,接天纳地。
中心凸起光岳楼,墩台之上四层楼设,暗合五五河洛之数,实在妙极。有大聊城和古城背书的光岳楼计有台阶112个、金柱192根、斗拱200余,楼内匾、联、题、刻,块块精品,尤其是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暎”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光岳楼确系江北第一名楼,也曾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从品牌认知的角度看也确实存在问题。首先,聚焦不够,名人资源多反而成为劣势;其次,没有像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那样进入最强传播媒体(各种教材)经年传播。也就是说,光岳楼缺一首或一篇进入全国通用教材让人们主动记诵于心代代流传的诗篇或文章。岳阳楼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滕王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黄鹤楼有崔颢的《黄鹤楼》,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个人、一篇文章、一句话、一座楼,至为简单的语式信息恰恰暗合品牌认知规律,而光岳楼没有凸点,没有层层递进的信息攻势,因而,就没有认知,没有印象。
翻阅光岳楼的题诗和颂文,我发现一首诗中有一佳句特别呼应光岳楼的品牌名称,并且意境卓然,非常巧妙地承继了聊城的繁盛和文脉,徐徐吐呐出聊城的厚重与不凡。那就是1656年冬作为山东学政的施闰章(小说家蒲松龄的老师)居官济南时来聊城审理“胭脂”案时,同刘刺使登光岳楼题写的一首诗,开篇首句“危楼千载瞰沧溟,泰岱东来作翠屏”,其中的后半句“泰岱东来作翠屏”不仅提及光岳楼和泰山的关系,而且,很是拉风地高调放言,泰山只是光岳楼的屏风而已。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有什么样的底气才可以让东岳俯首以屏?
那么,拿它作为光岳楼品牌的主张(slogan)如何?
我觉得简直天赐,浑然天成!
那就细细梳理光岳楼的品牌价值体系及背书资源,凝聚合力,打造独特的光岳楼品牌IP,进而激活文化创意产业,使六百年光岳楼重新焕发市场活力。
初稿:2018年5月18日
终稿:2018年6月15日
(来源:微信公众号猪拱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帮助学生打造精彩童年,塑造健康品格,近日,临清市八岔路镇前杨坟小学隆重举行了“养成良...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