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广平乡帮包干部为小袁庄村贫困户袁恒堂送去米面油等过冬物资。
近期,开发区开展“过暖冬”“过好年”走访慰问活动,帮包干部走入贫困群众家中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讲解开发区扶贫政策,同时还为他们送去米面油和棉被等过冬物资,帮助贫困群众过好冬、过暖冬。□本报记者 商景豪本报通讯员 刘劲 郭代伟
本报讯 天刚亮,临清市尚店镇司洼村村民宋子奎就来到村里的奎源种植农场。农场里成排的大棚内,整齐地码放着满满的食用菌棒,一簇簇硕大的黑平菇从出菌口中拥挤而出,长势喜人。“一个大棚每年的收入能达到6、7万元,在实现良好效益的同时,也为村里的贫困户增加了收入。”宋子奎说。
宋子奎是奎源种植农场的负责人,前几年,他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蘑菇大棚,在不断摸索、总结蘑菇种植技术的过程中,逐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的蘑菇不愁卖,每天都有蘑菇商来村里收购,然后销往青岛、济南等城市。”宋子奎告诉记者,广阔的消费市场让他对蘑菇种植越来越有信心,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
“现在,农场里的蘑菇大棚已经发展到32个,其中有10个是利用镇上提供的扶贫贷款建起的扶贫大棚,不仅带动了群众致富,而且还有效解决了当地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司洼村村委会主任祝维星说,如今,食用菌种植已经成为村里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产业,食用菌也成为了贫困户心目中的“致富菌”。
近年来,尚店镇坚持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投放在能切实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上。该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到因村因户制宜,选好扶贫产业项目,确定上级产业扶贫资金用到实处,真正为当地的贫困户谋到了福利。
□记者 张英东通讯员 汪文霞 刘倩倩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审计和监督,是看管扶贫款项的“两只眼睛”。临清市新华路街道在扶贫工作中,“两只眼睛”时刻睁得明亮,实现了对扶贫资...
临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清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