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英东本报通讯员曹原
古城临清,舍利寺畔,卫运河缓缓流过。运河之上,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大桥,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凝望着整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这座桥名为“先锋大桥”,始建于1958年5月26日,由交通部工程师会同前苏联专家及山东省交通厅第四工程中队等有关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因在建造结构上系当时全国第一座大钢筋混凝土系杆吊式拱桥,故而被命名为“先锋大桥”。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思想活络的临清人在大桥附近开起了厂子,做起了生意。经济发展了,“先锋大桥”却渐渐地有些“体力不支”了。1989年,临清市政府在原“先锋大桥”东北方约2000米处修建了一座更加宽阔的新桥,用来分担其行车压力。
“房子变高了,道路变宽了,老大桥反而没有记忆中那么大了”
“我小时候经常去老大桥玩,那时候站在桥上往南一看,就能看到临清那头。记忆中,满眼都是小平房、小土路。”今年59岁的黑兴民是土生土长的临清人,祖祖辈辈经营着一家清真餐馆,在他眼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临清的变化特别大。
黑兴民说,现在不仅小平房都拔地而起成了高楼,而且路也宽了,“老大桥”反而没有儿时记忆中那么大了。“主要是现在楼都起来了,一对比就不明显了。现在别说从桥这头看整个临清城了,就算再加个梯子,也看不全。”黑兴民笑着说,小时候,从桥上过辆车他都觉得特别新鲜,盯着车看老半天。现在几乎家家都有了车,店前马路每天都车水马龙,“感觉像是两个时代”。
正如黑兴民所说,“先锋大桥”见证了临清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时代,见证了“小平房小土路”所代表的旧时代谢幕,也见证了“高楼大厦阔马路”所代表的新时代到来。
今年65岁的裴士奎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裴士奎家住临清古楼南门,原是一位以种地为生的农民。2004年,裴士奎的家被划入临清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从此,裴士奎就搬进了新楼房,完成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感觉俺们临清变化最大的就是城市面貌。”裴士奎说,棚户区改造项目让老百姓住上了楼,也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时代发展带来的成果。
新时代、新气象,新发展、新提升。仅过去的一年,临清市就投资2.6亿元对城区6条道路和2座桥梁进行综合改造,投资370余万元对7条道路进行了高标准亮化改造,新安装路灯475盏;实施6个棚户区和9个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拆除违法建筑21.2万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临清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平房小土路”的旧时代已渐行渐远。
“老桥限行了,新桥限高了,临清跟外界沟通的渠道却更多了”
桥,有着连接与沟通的作用,不仅可以缩短空间上的距离,还可以成为过去和现在的纽带。
临清市城区的对岸是河北省临西县河西镇,在“老大桥”正式通车以前,两岸的人们相互往来只能依靠船只通航。“1963年以前,河西还属于临清。后来,河西划归河北了,但两岸人们的来往却一直很频繁。”临清市大桥居的郭文贵老人时常领着小孙子来“老大桥”上玩,他说,一直到现在,每天还有不少人骑车从桥上往返穿梭,“临清的去走亲戚,河西的进城来玩”。
2017年,成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大桥”正式限行,不再允许车辆通过,仅供人们步行或骑车往来游览观光。而“新大桥”旁,也竖起了“限高3.2米”的警示牌,似乎正申诉着临清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对外开放的道路上需要更加崭新、宽阔的“桥梁”。
2014年7月,“临清号”集装箱班列开通;2017年3月,“鲁疆号”集装箱快运班列开通。这两班货运专列打通了临清乃至冀鲁豫周边地区通往中亚、中欧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通道,形成衔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也使临清一跃成为鲁西地区的内陆港。
“临清号”和“鲁疆号”接过了先锋大桥的“接力棒”,成为临清跟外界沟通的新渠道。“下一步,聊城市将把‘鲁疆号\’集装箱班列向中亚、东欧延伸,打造联通中亚及中东欧的国际集装箱班列,带动冀鲁豫周边区域与中亚及中东欧诸国的双边贸易。”临清市商务局局长朱荣光说,未来,临清将实现由内陆城市向口岸城市的转变。
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卫运河上,“先锋大桥”几经风霜依然挺立,默默注视着临清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变化。新时代下,临清市将依托新的“桥梁”,在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对外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大步前行!
1958年,建设中的先锋大桥
新闻推荐
近日,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临清市金郝庄镇实验小学举办了“增强学生体质,投身体育建国...
临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清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