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五湖是指山东历史上的安山湖、南旺湖、马踏湖、蜀山湖和马场湖,相对于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而言,这五个湖位于济宁以北,因而统称之为北五湖。
北五湖是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原因形成的, 总体早于现在的南四湖,而非古时当地的众多小湖。北五湖的成湖时代,最晩的也在明初。
安山湖,是古代梁山泊的余潴。宋代以后,由于屡受黄河冲积,梁山泊地势逐渐抬高,大部分湖地涸为平陆,水面向中心收缩,至金元时期就剩下安民山周围的一片水域,由此被称为安山湖。其水源主要是纳济水和汶水,二水汇聚于此,继而向北循大清河入海。
元代自任城开挖济州河(1283年),其北端就在此处,向北即入大清河。后来元人开挖会通河(1289年),又从这里为起点,沿湖南岸向西北行,至临清,其125公里漕渠主要是从安山湖输水。但由于开挖会通河“引汶绝济”,此后安山湖就只以汶水为源了,其水量进一步减少。
元至正年间和明初洪武年间,黄河又数次决口冲漫梁山泊地区,最后安山湖和会通河俱被淤平(1391年),元运河即因此而废止。明代永乐年间(1411年)重开会通河,运道改由向北三十里外的大安山、戴家庙新线,主要以汶水济运由南旺分水输临清。为了补充这段运水的不足,明政府于安民山以北,至运河以南重建安山湖,作为济运水柜。其水源主要是以新开的柳长河引济水旧渎和纳曹、郓地区的下泄坡水。
据清蒋作锦《东原考古录·安山湖》载:安山湖在安民山北,旧称小洞庭,周围八十三里有余。其实,这时的安山湖,已与元代的安山湖根本不同,不仅其所处的时间、位置不同,而且全部由人工围建,不再是原来的自然形成,二者名同而湖不为一,实际上是先后两个安山湖。但在弘治八年(1495年),刘大夏筑黄陵岗以塞黄河荆隆口决河,同时也堵塞了济渎的北流,安山湖无有水源,只是汇集堤南的一些陂水和运河余涨,所蓄甚少,逐渐失去水柜作用,明末即废,有居民开始在湖地上复耕。
清初顺治年间,黄河又于荆隆口决口,冲漫安山湖地区(1650年),湖区完全淤成平陆。这时清政府听民在湖区开垦佃种,并对其按科征租,安山湖全部变成了农田和村庄。
北五湖中的南旺、马踏、蜀山三湖,原本是一个湖,存在时间古远,主要由汶上县东北部和宁阳县的诸多泉水汇聚而成。南旺地处于汶上县西南部,其地势从东南、西北方向上说为最高,但从东北、西南方向上说却最洼。由汶上县东北部和宁阳县的北泉河、南泉河、黑马沟等诸多泉水下流于此,汇聚成湖。其涨水则向东南下注,经济宁西部今安居一带的耐劳坡,至鱼台县塌场口入泗河。后来南旺湖与巨野泽连在一起,成为巨野泽和梁山泊的东潴。
据《禹贡锥指》载:“(南旺)湖即巨野泽之东端,萦回百余里。宋时与梁山泺合而为一,亦名张泽泺”。 宋代之后梁山泺逐渐淤涸消失,但南旺湖因有独自的水源,仍然存在。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元政府开挖由任城至安民山的济州河以通漕运。运河穿南旺湖而过,将南旺湖一分为二,运西部分称南旺西湖,周九十里,运东部分称南旺东湖,周近一百里。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疏浚会通河,尚书宋礼及白英筑戴村坝,引汶水经小汶河,至南旺分水济运,小汶河穿南旺东湖入运,又将南旺东湖一分为二,小汶河以北称马踏湖,周三十四里;小汶河以南称蜀山湖,周六十五里。运河西岸的南旺西湖,则独享南旺湖之名。
明清时三湖长期作为京杭运河的水柜,对支持南北航运起了重要作用。清代由于黄河决洪数次泛及南旺,其湖底逐渐淤高,湖面逐渐缩小。尤其自清末(1901年)京杭运河废止后,上流戴村坝汶河分水工程和南旺三湖疏于修治和清淤,加之近代以来汶上县泉源逐渐减少,至民国末期,马踏湖和南旺湖先后复耕还田,唯蜀山湖还有聚水,靳口至济宁段运河尚还通航。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地政府为防水患而阻筑了小汶河,蜀山湖没有了水源,最后亦复耕还田。
马场湖位于济宁任城西的古耐劳坡地带。明代永乐年间,开挖汶上小汶河引汶水注南旺,使蜀山湖水量大增,涨水南泄。当时政府于蜀山湖堤和运堤连接处筑设了滚水坝,名冯家坝,为蜀山湖溢洪,湖涨之水通过此坝流入济宁西,造成运河以东的洼地积水如洋。为了遏蓄蜀山泄水,不使其漫溢,明成化年间筑堤束水,因而聚水成湖。因湖区原有草场养马,故名马场湖,又称“马常泊”、济宁的“西湖” 等,并于湖堤修闸与运河相连,作为运河的水柜。
明正德年间,济宁州署为引水护城,先后于城东遏洸河、府河水绕城北向西流入马场湖,更使湖水量大增。自此马场湖只受洸、府二河水,不再受蜀山湖水,冯家坝被堵筑。后于明清两代又多次对马场湖上下闸坝和周围湖堤增筑和扩建。据清康熙年间《济宁州志》载:“马场湖,在州西十里漕渠北岸,北接蜀山湖。万历十七年,尚书潘季驯于湖北岸为减水闸三座,东为堤一道,长一千六百余丈。湖之西口为冯家坝,长十余丈,以备蓄泄。湖凡周迴四十里”。
清代后来又将马场湖周进一步扩大。据道光年间《济宁直隶州志》记:“周六十里,其西、南两岸抱运河”,向东达到任城西的夏家桥、草桥一带。但至清末湖地逐渐被淤浅,洸、府河仍复城东向南流。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南北大运河废止后,政府不再对马场湖实施修治,湖无水源,最后干涸,四百多年的湖地被放垦还田。
北五湖是在历史上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其消失的基本原因都是由于湖区淤填、地势抬高和水源消失,再现了自然界沧海变桑田的历史。往日波光万顷、樯帆连影的景象如今旧迹全无,都变成了阡陌纵横、村庄毗密的沃野。时光不可往复,愿北五湖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吧。■成岳摄影
新闻推荐
□文/图本报记者林晨实习生商景豪无偿献血,分享生命的温度;无偿献血,彰显城市的文明。今年6月14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无偿献血者...
临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清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