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 临清新闻 阳谷新闻 莘县新闻 茌平新闻 东阿新闻 冠县新闻 高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聊城市 > 临清新闻 > 正文

诸多名胜古迹因运河兴建,繁忙漕运推动经济崛起 潺潺运河水 见证济宁芳华

来源:济宁晚报 2018-01-05 10:47   https://www.yybnet.net/

京杭大运河是连通我国南北经济和政治中心的交通大动脉,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京沪铁路”。济宁所独有的历史和自然条件,让她成为连接南北京杭大运河至关重要的环节,被赋予了京杭大运河枢纽要地——“运河河都”的历史地位。去年12月23日,主讲人步伟做客“文化济宁·百姓讲堂”,向市民讲述元明清三代时大运河济宁段的发展概况。

隋大运河裁弯取直,济宁是南北直航必经之地

从隋唐时期开始,我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逐渐分离。其中,政治中心从位于关中地区的咸阳、长安,转移到黄河中下游关东地区的洛阳、开封;经济中心则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隋、唐、五代时期的江淮地区。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导致了京畿及周边北方地区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应紧缺,无法满足京畿及附近地区的日常供给,构建联通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交通大动脉势在必行。

随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工,利用汴渠(即鸿沟、狼荡渠)、阳渠故道开凿通济渠。通济渠由洛阳西苑至洛口入黄河,利用黄河河道行舟至板渚(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东北) 出黄河,南下盱眙入淮河,全长1000余公里。同年,隋炀帝又重新修整疏通了从江都(今扬州)至山阳(进江苏淮安)的邗沟。三年后,隋炀帝引沁水南下入黄河,再利用曹操开凿的白沟、平虏渠,开凿了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运河,在“吴故水道”、六朝江南运河基础上,开通余杭至江都江南运河。

花费6年时间,一条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最终开凿完成,总长达2700公里,水面宽30至70米。据史料记载,当时从天津经洛阳至杭州,可通行长200尺、高45尺的4层楼的龙舟和最大载重量达100至200吨的木帆船。

公元13世纪,元朝统一中国并定都大都(今北京),我国的政治中心由中原转移到华北地区。两宋以后,江南经济全面赶超北方。为了更便捷地畅通南北交通,元朝在1283年到1292年间大规模地开凿、改造了隋炀帝的V字形运河,裁弯取直,形成以北京附近的通州为龙头南下直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由于地处鲁西南黄淮海平原和鲁中山地丘陵交接处,济宁便成为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实现南北直航的必经之地。在元、明、清三代,济宁被紧密融入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和漕运体系之中,使其成为运河发展与变迁史上的关键环节之一。

多措并举确保运河畅通 不少济宁名胜都与运河有关

济宁之名源自古济水,如今山东境内的黄河基本上就是济水的故道。公元1271年,元朝政府将济州升为济宁府,济宁一名始见于史料。由于济宁地处黄泛区,京杭运河济宁段又地处黄淮海平原东部边缘地带,长期泥沙沉淀淤积,形成了境内地势高亢、水源严重不足的情况。要维系航道正常运行,必须要有补给充足的水源和流向稳定的水流,以克服地形差异、地势落差给京杭大运河通航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引水分流便是当时一项重要的措施。

位于今天济宁北部的汶上县南旺镇,海拔高程39米,是京杭大运河全线海拔的至高点,有着运河“水脊”之称,比北部的临清和南部的沛县高出30多米,实现高处引水、逆水通航面临重重困难。明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在汶上县南旺镇修建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通过引汶河水入支流小汶河,流至汶上南旺水脊分水口,实现南北分流、连通运道,为京杭大运河的水源调节和航运贯通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国水利史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有着重要地位,伟大领袖毛泽东更是留下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千古赞叹。

同时,辖区内拥有汶、泗两大水系区内的济宁也成了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地。元明两代,济宁地区开凿了多条运河为京行大运河补水,而导泉补源也成了一大补水措施,其中,泗水泉林、济宁浣笔泉便是导泉补源的重要泉源。

此外,大运河周边挖设有不少水柜,起调节水流量的作用,运河水上涨就将多余的河水引入湖中储存起来,运河水干涸时,再从水柜里放水入河。现如今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就曾经扮演过水柜的角色。从12到14世纪,由于泗河被黄河泛滥阻截,加之开发运河需要,“南四湖”经历了从陆地到洼地再从天然湖泊到水库型湖泊的历史演变。明清时期,它们主要作用便是为济宁以南运道补给水源和泄洪。

与“南四湖”对应的还有“北五湖”,即安山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和马场湖,五代到宋朝是梁山泊的一部分,元明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发利用相继形成,起着蓄水济运、调节运河水量的作用。之后,围湖垦田逐渐淤积,至今不复存在了。

迈入“运河之都”时代,漕运推动济宁经济腾飞

“济宁,居两京之中,在运道最为险阻。”在明代王宠撰写的《济宁闸河志序》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而在明朝万历年间编著的《兖州府志》中,对于济宁之于大运河的作用描述得更为翔实——“济宁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各道均由管河司运大臣驻济宁以节钺提督。”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元、明、清三代,济宁在运河河道治理过程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作用,济宁的“运河之都”时代就此来临。

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元政府设立山东河南都水监,驻地位于济宁,之后又在济宁设立了济宁郓城行都水监、山东河南行都水监等部门,元代水利家贾鲁以工部尚书任总治河防使时,也曾在济宁驻节。到了明代,“都水监”一职被裁撤,治河事宜由“工部尚书”兼领。明朝政府常委派都御史出任总理河道,兼管漕运事务,其官署总督河道都御史署便设在济宁。明成祖在位时期,正式在济宁城内建置总督河道都御史署,到了清代改称总督河道部院署,为河道总督官署,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才被裁撤。

据了解,明、清两代的河道总督署衙位于运河实验中学北面的宿舍区,抗日战争时期,河道总督衙门被日军占领,在战乱中遭到了巨大破坏。整个河道总督衙门的建筑基础已不再完整,只有包括青石路面在内的遗迹残留下来。

济宁在为京杭大运河畅通不断贡献的同时,运河也给济宁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元代全国共有185路,至元末商税额超过一万锭白银的只有七路,元文宗时,济宁路的商税额达白银12403锭,居全国第四位。明永乐年间,每年经济宁段运河官运漕粮在500万石以上,成化以后定制为每年400万石并一直沿袭至清中叶,足以供给京师人口一年的用度。如果加上运输过程中的加好、加脚、加浅等等名目繁多的附加运量,每年实际运入京师的粮食在800万石以上。除粮食外,还有供宫廷日常消费的大宗物品、珍稀贡品,来自湖广,滇黔等地的采办皇木和苏州产贡砖的建筑材料,以及为鼓励漕夫的积极性而允许运载的私活等等,繁忙的漕运也推动了济宁经济的崛起。

(记者 张昭晖 通讯员 李富荣 报道)

新闻推荐

2017年聊城市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 2018年首场雪即将来到

聊城新闻网讯2018年1月1日,聊城新闻网记者在聊城市气象局获悉,预计本周3~4日聊城市有一次小雨雪天气,后期受冷空气影响气温偏低。具体预报如下:2日:多云间阴,南风转北风3~4级,-3~5℃,临清冠县-4~5℃阳谷莘县-...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诸多名胜古迹因运河兴建,繁忙漕运推动经济崛起 潺潺运河水 见证济宁芳华)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