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申东方
“大!”那!”“大!”“那!”……
1月8日上午,冠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赵会娜正在教失聪学生小宗(化名)说“大”。赵会娜拿起小宗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让他感受自己的声带振动。看到小宗无法正确发音,赵会娜又让他伸出手指,触摸自己发音时舌尖的位置。一遍遍地重复指导,赵会娜却没有丝毫不耐烦。好一会儿,小宗终于成功说出了“大”。看到赵会娜的笑容,他开心地笑了。
一个很简单的字,三四岁的幼儿能很快学会,而十几岁的残障学生往往要学上半天。而这就是赵会娜的工作日常之一。
因为热爱事业、关心学生,赵会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如果说残障孩子是折翼的天使,那么像赵会娜这样的特教老师,就是用双手守护他们的使者。
2006年,24岁的赵会娜来到冠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律动课。从城区小学来到位置较偏、条件较差的特校,自己又不是特教专业,赵会娜心里难免有落差。但当她踏进教室时,孩子们笑着用手语向她打招呼。孩子们目光中的憧憬,击中了赵会娜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决定尽全力照顾这些孩子。
当时的冠县特校条件很艰苦,教室是几排瓦房,冬冷夏热;破旧的砖铺地,高低不平,很多地方都坏了。一次汇报演出中,赵会娜穿了高跟鞋。要上场时,她不慎将鞋跟踩进砖缝,拔不出来。耳听着报幕声响起,赵会娜急切间猛地一抬脚,掀起了一块砖,才拔出鞋跟。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赵会娜利用课余时间恶补手语等知识。很快,她学会了和孩子们沟通。
有些孩子因家庭情况特殊,周末回家后无人教导,几天后,新学的知识忘了一大半。赵会娜就再继续教,她不认为自己在做无用功。她说:“父母跟不了他们一辈子。我多教给他们一点,以后他们在社会上立足就容易一点。”
如今的赵会娜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时刻关注学生情况,赵会娜和同事不光把办公桌设在教室里,还轮流和学生吃住在一起。
现在,她的学生中不乏掌握一技之长、成家立业的,不少听障孩子还考入了郑州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继续学习。很多孩子仍不时给赵会娜发微信表达思念。虽然有些语句并不通顺,但这些祝福,都是赵会娜继续前进的动力。她常拿这些孩子的事迹鼓励自己:“只要能帮助一个孩子,改变他们的人生,就能拯救一个家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向阳通讯员刘凤耀)为做好寒假期间学校安全工作,确保校园财产安全,当前,冠县烟庄街道范庄小学扎实...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