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五花八门,纷纷面世,有公款订阅者看得眼花缭乱,啥也不舍得放下,于是一股脑儿照单全收。新领导上任审查账目时急了,认为此“非慎重公款之道”,于是下令重新修订订阅报纸规则,并刊登在报纸上广而告之。这家单位就是牛气哄哄的胶济铁路局。
1924年6月1日,上任近两月力倡节俭的胶济铁路局长邵恒浚调查时发现,该局各车站、各部门等任意订阅各报,毫无节制,甚至有未经主管处室批准私自订阅之报,且不知何人经手办理。“似此冒渎,实非慎重路款之道”,邵氏不悦,令饬路局各处“嗣后订阅各报,务须送由庶务课代订”,并重新制定报纸订阅办法。
翌日,《中国青岛报》刊登了胶济铁路各车站订阅报纸办法,共分5条:1.各处课应详查所阅各报,开单呈阅。2.由各处课开单注明增加何报及减去何报,以及总数目。3.由各处课酌量本管处课情形,切实核减,并须由庶务课代订,以便统计。4.图书室特备中外各报,以补充各处课之不足。5.饬各处课保存故报,以备考查。
9月10日,《青岛公民报》创刊,对开四版,日报,初创时以“提倡实业”为宗旨。主笔胡信之为“公开言论,发表意见,宣传文化,抵制外侮”,开辟《公民俱乐园》《公民言论》等栏目,为民众提供发表意见、评论国事的园地。
1925年4月15日,实业新闻社正式出版运行。此前,合伙人豪情满怀,函请青岛总商会会长隋石卿题词祝贺。实业新闻社究竟刊登哪些内容?出版了多少期?青岛市档案馆内均无查到记录。由此推断,合伙人一腔热血过后,匆匆关门大吉了。
1926年7月15日,《中华商报》创刊,四开四版,每周六期,周日休刊,社址在博山路67号,社长马起栋。不久,更名《中华报》,改为日报,对开两张,日发行1600份。
是年,《青岛日报》创刊,对开一张,后改为四开四版,发行数百份,社址在冠县路50号,社长冯善亭。
《青岛市历年户口比较表》载,1926年12月底,青岛常住人口27.6838万。一个27万余人的城市,以区区数百份、千余份发行量实难长久生存,故《中华报》《青岛日报》很快销声匿迹了。
这一年,《胶东午报》创刊,日刊,四开小报,社长王奉之,山东长清县人。因资金不足,当年停刊。
1928年4月初,居住泗水路4号的李宏爱向报刊主管单位——胶澳商埠局警察厅申请创办《灿烂画报》。李宏爱已意识到传统报纸竞争激烈,供严重大于求,故错位经营。
灿烂画报社简章一份,以飨读者:
宗旨:提倡文化灌输美术不涉政治评论、军事汇报。
刊期:每周三发刊一次。
内容:专刊古今书画、金石、器皿、照片以及文学、小说、笔记等作品。
基金:基本金通用大洋四百元。
职员:编辑、会计、绘图、交际、摄影记者各一人,各埠特纳记者京、津、沪、杭各一人,职员完全义务,概不支薪。
稿费:以基金薄弱,各职员之稿件概不支薪。外埠记者暨社外投稿人酌给薄酬,以稿物之价值随时增减。
胶澳时期热衷于办报纸的不只是国人,侨居青岛的日本人也乐此不疲。
1923年,日本人三好真文创办了中文报纸——《青岛公报》。翌年,日本浪人中岛勇一创办《胶东新报》,聘请中国人张海鳌担任总编辑。1925年,《青岛新报》出版,社址中山路,为日本人投资,每期八至十二版,日发行约4000份,是青岛本埠发行量较大的报纸之一。
外地报纸纷至沓来争食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青岛乃至中国创办报纸或更改报纸名称等,均须经各地警察厅许可。换言之,在北洋政府时代,警察厅是报纸的主管单位,有生杀予夺大权。
1914年4月2日,袁世凯签署《报刊条例》,共35条,主要包括:发行报刊须经警察官署认可,并交纳保证金100至300元,禁止报纸刊载“淆乱政体者”“妨害治安者”“攻讦个人隐私,损害其名誉”等内容,该《条例》“以监督报馆之权,完全委之警察”。
青岛是华北地区重要商埠,有港口、铁路交通海内外,且华洋杂处。在许多外地成熟的报业经营者眼里,这是一块令人艳羡的市场。于是,他们各出高招,抢滩而来。
1923年4月,全国商业联合会致函青岛总商会,请其安排专人为北京《环球工商通信》社提供新闻线索、稿件,是为名誉通讯员:
拟请贵会文牍主任为该社名誉通讯员,随时将贵处工商界消息径寄该社,以便刊登,并附《环球工商通信》社简章一份。
1923年8月4日,为“推广销路”,《民声日刊》社由济南迁至青岛后,总经理淳于子鱼致函社会各界:
径启者:敝社自出版以来,蒙各界赞,日见发达,莫名感戴。兹为地点便利、推广销路起见,由济移青,谨定于9月1日出版,并扩充为一大张。消息务求灵通,立论一本正大,以酬诸君雅意。倘蒙赐教,无任翘企,专此布达,借颂公绥诸先生。总经理淳于子鱼敬启
1925年5月7日,《青岛公民报》总编辑胡信之亲自出马,向读者推介订阅《香江晨报》,广告词写得生动有趣、香艳四起:
香江晨报系编辑最美丽、材料最丰富的一份报,而且对于文化宣传的法子尤其令人易于了解,一切论文著述、小说、杂俎等文字,更是茶余饭后消遣的良友,并且于南洋华侨的情形亦一目了然,值此春光明媚的时候,是女士们手中所不可少的文化品啊。如蒙各界惠订,或函托本报订阅,或直接与香港苏杭街一百零三号该报社函订。
1925—1928年,张宗昌统治山东期间创办《新鲁日报》,作为官府机关报。该报总部在济南,同时在青岛设立“新鲁通讯社”,由其参谋长全寿良兼任青岛社长。
《济南日报》系日本人创办的中文报纸,社址在济南。1926年6月,为抢占青岛市场,特意推出《济南日报青岛版》,对开四版,社址在中山路160号。
外地报纸纷至,不到30万人口的青岛,大小报馆多达20余家。如何在竞争中制胜,彼此都颇费了一番思量。
1925年12月10日,青岛主权回归三周年时,精明的《中国青岛报》推出纪念册随报发行,小有斩获。1926年11月4日,青岛主权回归四周年在即,该报再度出手,发行人伊筱农亲自上阵,致函社会各界:
兹借十二月十日领土珠还大典,依照前次办法,发行特别纪念册一本。现已呈明总座及省宪并地方官厅。除订阅各家依次送阅外,并加刊五千本,分送各埠,不另收费。内容记载拟按杂志性质,广征见闻,庄谐并录。至此项特刊拟用上好洋纸加工订制,以备久存。如登广告,不独普及周知,且可便于检阅。至本埠各著名字号及新旧街名并衙署机关、名胜等等,均拟载入。尊处如有欲登之件,或旧有之广告拟新加图示或另换词句,希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前掷下,以便照办。
1926年冬创刊的《正报》,令青岛读者耳目一新:该报对开,每份一至三张,是当时青岛唯一在一版刊登新闻的报纸(一版上半版为社论和国内新闻,下半版为广告)。在副刊方面,以高稿酬征集高质量文艺作品,开本埠报界风气之先。社长吴炳宸最强大的招数是,配备三名外勤记者,奔走青岛大街小巷采写一手鲜活新闻;并自设无线电收报机,重金收集各方独家新闻、热点新闻。内容为王,后来者居上,该报日发行量连年递增,1934年时突破万份,令业界侧目。
1928年9月,《新桃源报》经理徐逊之因另有他就,无暇营业,经双方议妥,将该报出版权让渡给合伙人李鸣久,由其承办。李鸣久接手后,认为该报登载诗歌、小说、梨园、北里等事,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决定易名《渤海日报》,并按照《取缔新闻杂志规则》,重新确立编辑出版思路,突出时事新闻。10月2日,商埠警察厅长王庆堂向总办赵琪呈报该报变更事项,并附《渤海日报》简章。
名称:本报定名《渤海日报》
宗旨:以开通民智、启迪社会、提倡实业为宗旨
组织:设经理、编辑、发行、印刷各一人,以营业为目的,由经理一人独资经营,不发股票。
体例:本报日出两大张,专登专电、要闻、本埠新闻、各埠新闻、本埠琐闻、诗歌小说。
地址:即墨路14号
资本:大洋5000元
印刷:博山路中华印刷所代印
职员:李鸣久(经理,时年32岁,直隶丰润县人,住宁阳路三盛栈)、李啸霖(编辑)、谷华亭(印刷)、刘少侠(发行)。
12月13日,顺利更名《渤海日报》后,李鸣久一干人开始张罗出版1929年新年特刊,为此致函青岛总商会会长宋雨亭,请求赞助:
值此佳节瞬届,新年俗例,虽然弃新而迎旧,改革亦当迎新以庆祝。敝报为酬谢惠顾雅意,特援向例,增刊新年特号。除派专员晋谒当面接洽外,兹特函先容祈将台衔开列,以便照登,并乞于阳历本年二十六号以前掷下,俾便尽先刊载,以资庆祝而睦友谊。
李鸣久等人信心满满,无奈时局突变,令人猝不及防。
1929年4月15日,随着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青岛。又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一切重新洗牌,包括报业。不少报纸在新时代的有形之手干预下,走向了衰落,乃至消亡,其中包括《渤海日报》。
撰稿刘宗伟
新闻推荐
□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钟伟6月9日傍晚,72岁的李树贵和邻居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喝着茶,打发闲暇时间。若是以往,李树贵...
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