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钦国
《山东省志·医药志》载,“清末,济南市阿胶生产兴盛,制胶者宏济堂、同兴堂、德成堂等15家,山东阿胶产销中心逐渐移至济南市区。”早在一个多世纪前,济南就已是我国阿胶生产中心。
这种转移有多个方面的原因。一是1904年济南开埠,成为经济、政治、商贸中心,市场需求扩大。二是交通便利,津浦铁路北通京津、南到宁沪,胶济铁路东连青岛,小清河直达渤海,济南西接内陆,地理位置优越。三是资源丰富,省城北邻的德州盛产黑驴,其皮是做阿胶的上佳原料;另外,济南药市发达,可就近购买各种上等药材及辅料。
事实上,阿胶生产中心转移至济南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却极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济南有好水——“阿胶,其功效在于水”(《神农本草经疏》),水对阿胶质量好坏有很大影响。
《梦溪笔谈》载:“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皆是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其水清而重,性趋下,取其煮胶,谓之阿胶。”泉水清而重、甘而甜,含矿物质多的重水便于把熬胶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及脏沫漂打上来,有利于阿胶的纯化与质量的提高。
当时东流水街上泉水极盛,便于泡药、洗皮、熬胶。多种客观因素决定了这种生产重心的转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了关键作用。
清末民初,济南阿胶作坊集中在东流水街(相当于现在趵突泉北路西侧护城河西一线,现基本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当时沿街有一二十家知名阿胶作坊。据1986年出版的《济南医药志资料汇编》载,这条街上较早的阿胶厂系1909年创办的宏济阿胶厂和1920年开业的赵树堂阿胶庄,同义堂、福兴堂胶店、德胜堂、天一堂(系从赵树堂分立)、同济阿胶庄等先后在此开办。虽集中在东流水街,但经查阅现有史载,当时并没有以“东流水”三字命名的阿胶作坊或商号。
那时熬胶时间为当年中秋到次年五一,一是这段时间胶工相对清闲(农活较少),二是天气较冷适合胶液凝固。胶工多半来自济南周边的阳谷、平阴等地,尤以阳谷县阿城镇岳家村为多,这个村也是中国阿胶的发源地,2000年来几乎家家都有人从事阿胶行业。1985年12月版《济南中医药志》载,“(乐镜宇)1909年在东流水街办起了宏济阿胶厂,由阳谷县聘来当地熬工刘怀安等人……”“刘怀安”这个名字在近代阿胶史上多次被后人提及,他就来自岳家村,他的同姓后代刘占元、刘占已、刘西燃、刘长贵等都是阿胶手艺人,他们的后代至今仍有不少人在济南从事阿胶生产。
当时这一带“胶庄林立,户户胶香”,“药真效佳”,广受赞誉。树德堂阿胶在1916年曾获北洋政府“农商部物产品评会一等奖,1919年获国民政府卫生部甲等奖”;“怀德堂所产阿胶先后于1914年、1916年、1922年分别获山东省全省物品展览会、农商部物产品评会、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最优等褒奖金牌、一等奖、甲等奖牌”(《山东省志·医药志》)。
但真正将阿胶推向世界舞台的则是宏济堂阿胶——被北洋政府推荐参加1915年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商品博览会,因“黑如翳漆、透如琥珀,质硬而脆、断面光亮”荣获优等金牌奖,这是中医药及保健品至今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并因在止血、补血方面的独特功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协约国作为重要战略储备物资,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辉煌。
1956年2月公私合营时,同济阿胶庄、赵树堂阿胶庄、天一堂阿胶厂、德胜堂承胶厂、福兴堂阿胶店、同义阿胶厂、九鹤阿胶店七家合并为“济南公私合营天一堂阿胶厂”,厂址在东流水街101号。艮一堂制药厂、西济众药社、西育生药社等17家中药厂合并为“济南公私合营艮一堂制药厂”,厂址在经二路110号。
1957年10月,上述两厂接上级单位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公司通知,与济南公私合营宏济阿胶厂(即1909年成立的宏济阿胶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济南阿胶厂”,厂址在东流水街101号。
1960年3月,公私合营宏济制药厂(1907年成立)、济南公私合营艮一堂制药厂、永昌药厂(由永昌药社、万国兴记等20家企业合并而成)、公私合营济南阿胶厂合并为“济南公私合营宏济制药厂”,厂址在估衣市街36号(1966年9月更名为济南人民制药厂)。
至此,济南市的所有中药厂与阿胶厂都合并到了宏济制药厂名下。
到这里故事并没有结束,不久阿胶生产又进行了一次转移。
1968年,根据“最高指示”,济南人民制药厂与东阿县药材公司、平阴县药材公司分别签订协议,将阿胶生产任务转移给后者,山东阿胶生产重心再次进行了转移。
1968年11月17日,济南人民制药厂与东阿县药材公司签订协议。根据协议,济南人民药厂阿胶生产任务移交平阴、东阿县阿胶厂生产。目前,东阿、平阴、济南为我国三大阿胶生产中心,年产阿胶5000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80%。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于立伟通讯员贺文工程质量是高速公路建设的生命线。由日照交通发展集团承建的国高青兰线(鲁冀界)段路桥工程一合同段项目工程自开工伊始始终以“筑精品工程,建一流高速”为目标,秉持...
东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