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雯雯
11月8日,走进莱城区牛泉镇毕毛埠村,记者对毕毛埠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字——— “忙”,忙得连赶集都来去匆匆,来不及去讨价还价。毕毛埠的产业也是一个字——— “多”。大棚、兔舍、梳绒……这个曾经出了名的“空壳村”、“上访村”咋就在五年里变了样?
“还不是毕奉水书记带着俺们跳出了穷坑。”毕毛埠村村文书王振平说。眼前的毕奉水身材中等,衣着朴素,给人第一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张黑黝黝的脸。“别看俺书记脸黑,心可红着哩。”王振平和记者开玩笑说。
2004年前,毕毛埠村曾一届换了三茬党支部书记,班子混乱,群众上访。同年10月,干过运输队,开过网套厂,致富门路层出不穷的毕奉水被全村82名党员一致推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个人穷得叮当响,老百姓就不服你!”不上项目就不配做党员,不带头致富就不配当干部。毕奉水把创业致富的胆子首先压向村干部,”并放出狠话:“7名村委委员每人必须至少带头兴办一个创业项目,要么走人。”
2007年,他自己先投资30多万元购买了8台梳绒机从事梳绒加工,摸索梳绒行业的经营经验和效益。结果不到一年他就挣回了成本,还安置劳动力近20人。一看出效益,村里的党员群众也纷纷效仿进行梳绒加工,最多一天有5家相继开业。如今全村140多户家里有梳绒机,共600多台机器。
头脑灵活、经济意识强的村民适合干企业,手脚勤快的、老实巴交的村民干啥?毕奉水又开始想门路,打破祖辈种庄稼的老观念,发展温室大棚。毕奉水和两委委员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帮着协调资金、联系技术员,聘请专家定期指导,成立土地股份专业种植合作社。现在全村共有300个大棚,21家兔舍加工厂。村里年人均增收2万元,户均收入3万多元。村里的集体收入一年也有五六十万元,毕毛埠村在毕奉水的带领下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现在在俺村你有个百八十万元的算不上多富,上千万元的俺村就有好几个。”王振平说。而曾经是村里首富的毕奉水早就跌出了本村“福布斯”的前五名。“他自己那摊子事基本上都成了副业,心都用在了村上。”
熟悉毕奉水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不准村民到家里谈工作,不准村干部到村民家随便吃喝。原因很简单,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他发现上门来找他的多了起来。有人找他办低保,有人希望再审批一块宅基地。“别指望从我这里为你个人得到任何不正当利益,村里的大小事咱都让村民全程参与,行不行咱村民说了算。”毕奉水说得斩钉截铁。村里大到“两新”工程小到农村低保、合作医疗,都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内公开。普遍性问题明白纸公开。党支部书记由村里推选出的24名党员组成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共同监督。每四名监督员组成一个监督小组,负责监督一名村干部。“村里要想发展,咱就得坚决杜绝这些请客送礼的不正之风,风清气正了,村里才有凝聚力。”毕奉水说。
说起今后的发展,毕奉水思路清晰:“向农业观光这块进军。对村里进行一个统一规划。村北俺们搞蔬菜种植,村南搞梳绒工业园区,中间俺就建村民居住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李强绪) 自环保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农高区以“发动村级、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为工作总思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行“党政领导包社区、机关干部包村”制度,着力打造一流的...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