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梅和丈夫任再勇在管理大棚尖椒。“戏好要靠唱戏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大了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的“磁场效应”,村里不仅留住“棚二代”,还引来外地“媳妇”“女婿”“合伙人”……
1月6日,鲁西的田野冷风刺骨,但号称“鲁西小寿光”的耿店村却是另一番景象:黄瓜、西红柿、辣椒等各色蔬菜赶着趟儿上市,村里村外热闹得像春天一样。
“500多斤辣椒,能卖3000多块哩……”村委大院,一辆满载辣椒的电动三轮刚停稳,骑车的小伙就用“东北味”的普通话“显摆”起来。“我是东北来的耿店人!”这个满脸自豪的小伙子名叫刘佰祥,来自黑龙江省绥化市,媳妇是耿店村的耿玉慧。
2008年,刘佰祥和耿玉慧在威海务工时相识,相恋5年后,刘佰祥被一心想当“棚二代”的耿玉慧“娶”回耿店。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他硬是用两个大棚、6亩地创造出东北老家6垧地(1垧15亩)的效益。蓬勃的事业、滋润的日子,留住了刘佰祥的心。去年底,他把户口从黑龙江迁到了耿店村,正式“落户”。
“过去甭说‘招女婿’,自家人都留不住!”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说。过去,耿店没有富民产业,连肚子都填不饱。
不过,这早成老黄历了。耿遵珠报出一串数据:“全村178户人家700多个大棚,去年人均纯收入接近4万多元,返乡创业的‘棚二代’接近100人,外地媳妇、外地女婿有十几个,还有外来投资者和创业者……”
沿着穿村而过的柏油路,跟着耿遵珠前行,村子四周尽是林立的大棚。
在村民任再勇家的大棚里,河南周口嫁过来的吴雪梅正在“尖椒林”中穿梭采摘。“种了5个大棚,每棚一茬摘1000多斤,发财的时候日进万元。”吴雪梅用“河南味”的普通话说。她跟任再勇也是打工时相恋成婚,已来耿店村3年。村里建起育苗场、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合作社,从买苗到卖菜,不用出村,去年她家纯收入25万元,老家人都夸她找的这婆家“中”!
距离任再勇家大棚不远,是耿志伟的两个大棚,媳妇是威海人张景延。“我们俩也是打工认识的。起初爸妈说啥也不点头,后来悄悄来耿店‘相’过,回去就一口答应了我们的婚事。”张景延说。
在耿店村南边,新起的20多个“超级大棚”格外亮眼:有日光温室,有玻璃温室,最大的一座面积20多亩地。江苏绿港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项目主管节长信正指挥十几个工人采摘西红柿。“2018年,我们绿港与耿店投资建起‘棚二代’创业园,流转周边6个村1100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这个大棚采用了智能轨道工作车、自动物流运输车、智能型路轨两用喷雾车、高压迷雾系统、蔬菜分拣系统、二氧化碳补给系统、智能防虫灯等先进设备以及水肥一体化椰糠无土栽培技术……一个棚一天至少采摘四五千斤西红柿,价格是普通西红柿的两倍多。”节长信说。
外地人风生水起,村里人水涨船高。34岁的商昌生,职业中专毕业后,干过建筑,卖过兽药,2016年回家种菜,短短4年多建起4个大棚,去年卖菜收入超过10万元;43岁的任传华,曾在天津、河北等地“漂”了十多年,如今种了21个大棚,成了村里的“棚状元”,年收入100多万元……
“为了吸引人、留住人,村里不仅提供买苗到卖菜‘一条龙’服务,还负责提供流转土地、低息贷款、通水通电通路等‘增值’服务。耿付建建棚15亩地涉及8家农户,自己没跑一趟腿,村里就帮他办成了。”耿遵珠说。
耿遵珠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媳妇’‘女婿’‘合伙人’‘棚二代’,都是耿店的宝贝疙瘩。人才集聚,各显其能,乡村振兴就充满力量。”
说话间,村里传来音乐声。放眼望去,老人、妇女正在锣鼓声中扭着秧歌,孩子们一旁嬉戏玩耍,忙碌的村庄又添了几分热闹。
新闻推荐
1月8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在为民警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连日来,茌平区对辖区内重点...
茌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茌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