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之前这里都是撂荒地,现在栽上了绿化苗木,老百姓承包下来用于发展林下经济,这样树就有人管了,生态环境改善了,村集体增加了收入,老百姓也得了实惠,一举多得!”3月28日,茌平县韩屯镇张营村党支部书记刘桂兰高兴地说。
茌平县韩屯镇是出了名的盐碱涝洼地,由于土质不好,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镇村道路旁多是无人规整的撂荒地。随着“创建森林城市”工作在全市深入推进,路域环境整治成为该镇重点工作之一。但承包这样的土地栽种绿化苗木,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换言之,如果在这样恶劣的土壤环境下绿化成功,就能让撂荒地产生生态、经济的叠加效应。
起初,刘桂兰动员群众承包聊高路两侧的闲置土地发展林下经济,没有一户群众愿意参与。为了解群众究竟为何不愿意承包地,她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尽管每亩只需要200元的承包费,村民也都怕打了水漂。”刘桂兰了解到村民们的顾虑,以身示范,带头承包了100亩地,在林下种起了油菜、芹菜等经济作物,当年就见了收成。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刘桂兰的带头试种,让群众看到“林下”大有可为,也积极参与承包,除了间种经济作物,村民还在林下放养起了鸭苗,之前无人问津的撂荒地不仅“活”了,而且火了。“年初我了解到不少村民计划扩大林下土地的承包规模。”刘桂兰高兴地说。
思路一变天地宽。韩屯镇以聊高路、韩胡路、张菜路为主干道,流转路边土地进行大规模集中平整,向外辐射镇村道路的林网150公里,建成“一横两纵”连接17条生产路的绿化大框架。根据本地土质偏碱的实际情况,选择国槐、白蜡、法桐、黄金梨多树种交叉种植,围绕聊高路、景观路、张菜路建设林网带60公里,其中韩胡路域统一种植了230亩黄金梨树苗,打造观赏花景的“梨花长廊”。据统计,全镇约400亩的路边撂荒地成了增收田。 □记者 叶晨雯通讯员 任延晓
记 者感 言
昔日路边废弃地,今朝增
收香饽饽,变化得益于思想解
放,思路活。
受盐碱地土质的限制,韩屯镇并没有种植林木的先天条件,面对挑战不打退堂鼓而是转变思路,将路边闲置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和平整,并选择适宜生长的苗木打造景观长廊,发展林果产业。在此基础上,鼓励群众在林下搞间作,形成一条绿化有产业,林木有人管,群众有收益,盐碱地变增收田的生态“链条”。
绿化苗木载好了,不是简单地为绿化而绿化,而是继续思考如何让发挥更大的惠民效益,鼓励群众在绿化苗木下搞间作。起初群众并不积极,究其原因还是思想没有充分解放。该镇发动像刘桂兰这样的党员干部在村里积极宣讲动员,之后又带头示范,思想通了,行动水到渠成,在农作物间作的基础上,群众又开始探索林下养殖,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提升土地收益。随着解放思想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叶晨雯本报通讯员马林文李亮忠春和景明,万木吐绿。4月4日下午,茌平县杜郎口镇刘户掌村后街的小文化广场上热闹非...
茌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茌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