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海波
2月5日,农历大年初一。凌晨6时,东昌路上车辆较少,只见彩灯辉映,夺人眼目,微风阵阵,比较清新,尽管仍有凉意,但丝毫不减弱节日的气氛。
每年大年初一,笔者都会在6时左右离开凤凰台附近的小区,走东昌路、经柳园路和聊夏路北行,回茌平老家过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行驶在城区,耳边几乎没有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偶有几声,也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应是城郊一带。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祥和、安静的气氛中,偌大的水城,在静悄悄中迎接春节的到来。1月1日,《聊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条例》正式实施,一个多月的时间,聊城市民用行动维护了法律法规的尊严,也给聊城的文明形象增了光、添了彩。
在走出小区大门发动汽车时,记者与保安互相问候新年,并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自己干保安五六年了,几乎每年春节都会值班,往年,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初一一大早,烟花爆竹就没停过点,尤其在新年钟声敲响时和早上吃水饺时,更是形成高潮,弄的空气中全是烟火味,地上全是碎纸,污染环境不说,还浪费钱,更有的借放鞭炮的名义搞攀比、比阔,败坏社会风气,“别说挣钱不容易,就是有钱也不能这样花呀,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今年自己不放,让农村老家的弟弟们也不要放。”。
在他看来,鞭炮虽曾经起过烘托节日气氛的作用,但此一时彼一时,绝不能把过去的事放到现在,“今年能治理得这么彻底,一是市里的文件顺了民心,大家对这个事早就有意见了;二是聊城的群众文明程度高,政府一号召,大家就响应,别管什么事,就这么拧成一股绳干下去,什么事干不成哩?”
三言五语的交谈,却有如此真知灼见,令人对他刮目相看。作为聊城市民的一员,他为我们树起榜样。
城区“静悄悄”,农村则“热腾腾”。 祭祖是老家每年大年初一的保留项目,以前总是买些鞭炮,并且敲锣打鼓,震耳欲聋,今年,村里特意降低了“分贝”,在少放鞭炮的同时,安排了拔河比赛,青壮年劳力一齐上阵,大家扯开嗓子喊、使出浑身的劲拔绳,他们喊出了精气神,打拼了一年的老少爷们用文明节俭且古朴的方式欢度春节。
今年村里的主干道也有不同于往年的“新看点”。往年,除夕过后,大街上会留下厚厚一层烟花皮,把刚刚打扫好的大街糟蹋得面目全非,明显看出来,今年烟花爆竹的碎屑少了很多。一位长年在外工作的老乡说,他们在返乡前,就通过朋友圈看到了家乡正在开展的禁燃禁放的宣传,“我轻易不回来,好不容易回来了,绝不能干给家乡抹黑的事,所以,今年一挂鞭炮也没买,更没放。”
不放鞭炮,代表着辞旧岁的方式正悄悄转变。同时转变的,还有喝酒的方式,现在大家已不再劝酒,见了面更多的是聊聊新年打算,即使喝酒,也是点到为止,大街上鲜见东倒西歪的醉汉,酒风更文明了,村风也更文明了。
大年初一,无论是城里还是村里,一路走来,思索良多。少了震天的响声,多了份静谧安宁;少了大呼小叫的猜拳行令,多了份与亲人的真诚陪伴,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安静祥和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年来,茌平县韩屯镇加强信访调解力度,提升工作水平,打造阳光便民平台,积极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
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