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希伟本报通讯员 刘明明 朱希涛
“这个八仙桌用了40年了,这个桌橱30多年了,这把椅子也有20多年了……”12月10日,茌平县温陈街道董庄村董万义指着家里的一件件老物件告诉记者,“这些家具使用的原材料全部是枣木,而且采用榫卯结构,通身一颗钉子也不用。”
在董万义家里,随便找出一件家具来都有数十年的历史,而且所有家具都是他自己亲手制作的。在别人眼里,“木匠”就是一份工作,而在董万义看来,自己从事的是一份神圣的事业。
今年72岁的董万义做木匠已经有50多年了。“从我爷爷那辈儿开始,木器加工手艺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三代了。”董万义说,因为家庭的原因,他打小儿受到木器加工手艺的耳濡目染,而且展现了一定的天赋。经过父亲手把手传授技艺,才二十岁出头的董万义就成为周边村庄有名的木匠,并且他还凭借这份手艺在茌平制药厂谋得一份差事。1989年,由于妻子重病需要照顾,董万义辞掉工作,回到家里一边照料妻子一边在自家院子里“创业”。
从那时起,董万义家的小院子里就常年有一堆堆的刨花儿。很多邻居经常来他家讨些刨花儿当取暖用的柴火,董万义也很慷慨,从不拒绝。“这个木匠活儿好”“他做家具用料很实在”……时间不长,十里八乡的群众都知道董万义做的枣木家具十分地道,董万义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近几年,在茌平县和温陈街道两级政府宣传部门的帮助下,来自内蒙古、山西等外省的订单也为数不少。
生意好了,董万义却又多了一件烦心事。“孩子们都嫌这个活儿累人,都外出打工去了。以后我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董万义说,他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自家“三辈单传”的这门木器加工手艺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承。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茌平县肖庄镇审计所采取三项举措,切实提升工作成效。强化学习转作风。以“能力提升行动”...
茌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