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希伟
本报通讯员 陈 磊 马秋月“原先村里谁家办桩白事,怎么着也得花两三万块钱,如今按新标准下来,花费不到一万块!”11月25日,谈起村里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带来的改变,茌平县杨官屯乡豆腐赵村村民初士英高兴地说。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友林介绍说,移风易俗真正让村民得到了实惠,大家伙儿打心眼里支持村红白理事会的工作,村里正在形成一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文明之风。
文明风尚的逐渐形成,离不开村规民约的功劳。近年来,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杨官屯乡党委政府分别与辖区29个村签订了《移风易俗责任书》,并与所有村“两委”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严格落实报备制度,用制度为党员干部戴上“紧箍咒”。同时,该乡党委政府进一步夯实村级责任,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各村的年度考核,使村规民约这个“小宪法”真正成为群众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硬杠杠”。
今年,大冯村村委会对村规民约进行了完善和补充。这份新的村规民约共有10大版块65条,包含了移风易俗、教育卫生、社会治安、婚姻家庭、村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内容通俗易懂,得到全体村民的广泛认可,成为村里的“小宪法”。
大冯村村民姚凤虎告诉记者:“说实话,以前婚丧嫁娶的花费是真不少,光出殡的鞭炮钱就得几千元,很多年轻人虽觉得压力大,但碍于面子和攀比心理,借钱也得撑脸面,其实心里苦得很。现在好了,婚丧嫁娶都不像以前那样大操大办了,不用到处借钱办酒席、请吹唱队啦,鞭炮也不用燃放那么多了,压力真是减轻了不少。村规民约这个‘硬杠杠’立得好啊!”“村规民约对村里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进行了约束,不参加劳动的、不孝顺的、乱堆乱放的,村干部直接上门批评,实在过分的、不听劝的就把他的所作所为张贴到村里的公开栏上,让大家都看看,到时候他脸上挂不住自然就改了。”大冯村党支部书记冯恒云谈到近几年村里的改变深有感触,“经过村规民约的约束,现在村里的风气明显好了很多,村民越来越自觉,也好管理了。而且村规民约已经从最初的强制要求变成了大家的行动自觉,村民维护村容村貌也好,孝顺长辈也好,都是发自内心的,这一点变化让我觉得十分欣慰。”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运行,茌平县杜郎口镇审计所严把“四...
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