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 临清新闻 阳谷新闻 莘县新闻 茌平新闻 东阿新闻 冠县新闻 高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聊城市 > 茌平新闻 > 正文

郑殿林和他的百亩试验田

来源:聊城日报 2018-11-28 13:2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蒋希伟

本报通讯员 赵玉国“1亩地能种90个品种,而且每个品种的产量各不相同。再过两天就进入测产环节了。”11月12日,在茌平县贾寨镇大郑庄一处晒粮场上,郑殿林一边向记者介绍他的试验田,一边在一本手册上对每个品种的玉米代号进行记录。

记者在晒粮场上看到,4排长60米的水泥架子两侧挂满了4000多袋玉米。郑殿林介绍,每一袋玉米代表着一个玉米品种,在经过自然晾晒之后,要进行脱粒、称重、测量水分等环节,最终每个品种的玉米都会形成一份“成长报告”,交给有关公司和科研院所。“这160亩试验田需要写60多份‘成长报告’,工作确实不轻松。”

1980年出生的郑殿林是河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在山东中农汇德丰种业有限公司工作了10年。2013年,他选择返乡创业,承包了160亩土地,为全国各地的农科院、种子公司种植试验田。“每亩土地的试验费在800元至1500元不等,除去土地流转费和人工费,总收入应该比单纯的种粮大户要高一点。”郑殿林说。但由于是试验田,一亩地经常要种植几十个玉米品种,因此比较费工,亩均产量也比较低。

既费工费力,又不高产,收入也仅仅比种粮大户强一点,那么郑殿林为何选择种植试验田呢?“我出生在农村,我大学学习的也是农学专业,我对农业农村有着一种天然的感情。”郑殿林说,“我很清楚,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一个高产粮食品种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此,郑殿林选择了一条既不放弃自己所学专业,又能为普通农民造福的道路。

2014年,郑殿林成功注册了“聊城新雨农业科学研究所”,并购置了一系列科研设备,真正把实验室搬进了田间地头。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观察和记录作物生长状况,郑殿林还在田间增置了一间房屋,有时吃住都在田间。他的这种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赢得了客户的称赞,也为自己赢来了源源不断的实验订单。

新闻推荐

一条河流的生态变迁

□本报记者叶晨雯本报通讯员常帅“拍摄时,新人的倒影映射在清澈的河水里,别有一番韵味。”11月20日,摄影师徐泽玉所说的这条...

茌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茌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郑殿林和他的百亩试验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