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 临清新闻 阳谷新闻 莘县新闻 茌平新闻 东阿新闻 冠县新闻 高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聊城市 > 茌平新闻 > 正文

从“包产到劳力”到土地确权 “山东小岗村”四十年

来源:山东商报 2018-04-23 14:16   https://www.yybnet.net/

1980年秋,新华社记者李锦拍摄的杨庄村民杨成海从生产队领取奖金的照片点击查看原图1980年的杨庄发生了一件大事。

“包产到劳力”的杨庄村民杨成海从生产队里领了两千多块钱,新华社记者李锦用一张照片记录了这一瞬间。杨庄连同山东省内的众多村庄,在当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中走在了前列,这个位于聊城市茌平县博平镇的小村庄也有了“山东小岗村”的称号。

改革前后,杨庄村民经历了什么?近40年的时间里,杨庄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进这片土地,一探究竟。文/图记者王彦斌

一张照片

1980年秋天,杨成海承包的棉花地喜获丰收,从生产队里领到了两千多块钱的奖金。在杨成海领钱的时候,时任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李锦将手中的相机对准了他,按下快门,一张反映山东农村包产到户,农民积极性提高,使得棉花大丰收的照片就诞生了。

照片上,杨成海头上包着头巾,喜笑颜开,眼角处的皱纹挤在了一起,胸前别着一朵大红花,手里攥着一把钱。那一年,杨成海43岁。

这张照片上配的文字为:“茌平县博平公社杨庄大队在棉田管理中包产到劳力,实行全奖全罚,超产的归个人所有。社员杨成海承包了13亩棉田,亩产70公斤,从队里领奖金2206元,而过去近十年来他从没从队里领过一分钱现金。”

照片连同配文发表后,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后来李锦在所写的文章中回忆说:“这幅照片是秋收中发稿比较早的一张,因为图片说明中有一个‘包\’字,便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短短几天收到13封读者来信,其中8封是反对‘包产到户\’,包括向我本人与新华社提出问责的,有5封表示赞同的,其中3封来信咨询问杨成海包13亩3分5厘地的办法,以及承包合同的写法。”另外,还有人来信质疑一个农民一年怎么能够拿到这么多奖金呢?

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李锦所描述的都是客观事实。“在我报道后的两个月,新华社记者南振中到这个村过了春节。他通过杨庄10年前出去逃荒的人杨成玉看到杨成海的报道回到故乡的事,反映党的政策在杨庄落实的情况。他的报道,从客观上证实了杨庄变化的事实。”李锦回忆说。

1981年秋,鲁西北棉花大丰收,李锦又一次来到茌平县。在博平公社收棉站,他按下快门,拍下了一张收棉站里满是交棉的车子,远处形成曲线的交棉队伍的照片。这张照片在1981年11月9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发,并配以了“鲁西北地区棉花大丰收每天收购二十万担”的消息。该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正是通过李锦的照片,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茌平县博平公社的杨庄也就有了“山东小岗村”的称号。

逃荒归来

杨瑞华很难回忆起1980年的杨庄发生过什么大事。在成为“山东小岗村”之前,杨庄的村民也走过了一段艰苦岁月。

今年67岁的杨瑞华曾在杨庄当过14年的村支部书记,在此之前,他还当过3年的村委会主任,再往前,他当了4年杨庄生产队三队的队长,也就是杨成海所在的生产队的队长。

杨瑞华之所以对1980年及之前两年发生在杨庄的事记不清楚,是因为他那三年时间不在杨庄,他逃荒去了东北,光是他们村子,在那段时间外出逃荒的就有二十多人。

“把地分给个人之前,也就是在人民公社的时候,大家干起活来确实是出工不出力。”杨瑞华说,如此一来,导致粮食产量很低,“一亩好点的小麦地也就才出一百来斤粮食,棉花一亩地不足50斤。大家生活都很困难,吃都吃不饱。”

杨瑞华说,在生产队大家之所以会出工不出力,一个原因就是生产队是按照出勤的天数给个人算工分。“你出工一天,不管你干多少活就给你10分。到了年底,算算你一年的工分是多少,然后是看整个生产队生产了多少粮食,有多少经济收入。然后平均算下来,个人一年才分到几十块钱,一天挣不到2毛钱。”

对于那段艰苦岁月,杨瑞华记忆深刻。有时候生产队会干一些劳动强度大的活,比如说挖沟、挖河、修水利。“去干这种活,有的时候除了给10分的工分,一天能额外给5分钱。”能拿到这5分钱,杨瑞华就很高兴。

1977年,这一年的杨瑞华已经26岁了,吃不饱饭,娶不上媳妇,于是他逃荒去了东北。“去的哈尔滨双城县下边的一个村子里,也是去干活,但是那边地多,产的粮食就多,在那能吃饱。”

植棉组

与杨瑞华不同,今年64岁的初风珍对于1980年杨庄发生的事情则印象深刻。

1980年前后,初风珍曾是杨庄生产4队的队长,后来当过村里的妇女主任。“那时候算是搞得包产到户的试点吧,就是县里领导着,一个镇上搞几块‘高产田\’。然后我们生产队就成立里一个植棉组。”

初风珍所说的植棉组就是一个专门从事棉花生产的小组,这个植棉组里有6个人,包了30亩棉花地,一人手上分到5亩地。初风珍记得,1979年是他们这个植棉组成立的第一年,到了年底,棉花大丰收,她种的五亩地里产出了260斤皮棉(去掉籽的棉花),年底分到了400多块钱。“在我们组里,我是分的最多的,其他人也都分到了不少钱。自己干自己的,多劳多得,积极性接着就上去了。”

拿着手里的400多块钱,初风珍十分高兴。“你说能不高兴吗,那时候的400多块钱可值钱了。前两年的时候,一年下来靠挣工分,一户才能分个几十块钱,平均一天挣不到两毛钱。”

高兴之余,初风珍还托供销社的人买了一辆大金鹿牌自行车。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农村里,自行车可是稀罕物。“一辆车花了150多块钱,挣了钱,感觉很荣耀。”

(下转A5版)

新闻推荐

水城迸发磅礴“绿能量”——聊城市创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系列报道之二

全市淘汰小火电机组80.6万千瓦,“散乱污"企业3113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3万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共设置租赁站点350个,投入公共自行车10000辆;在城市规划区内所有新...

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包产到劳力”到土地确权 “山东小岗村”四十年)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