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省级非遗的董庄中堂画源起于明隆庆年间,经过董氏数代人的不懈追求和传承,绘画技艺和水平日臻成熟和完美。为传承和发扬董庄中堂画,增强对董庄中堂画的保护意识,抢救董庄中堂画,近日,茌平县文化馆召开全县美术作品(中堂画)创作研讨会,文化大咖云集为中堂画传承出招儿。
【民俗】
俗到极致便是美
从茌平县城向东南方向行走20多里,有一个叫“南董”的小村庄,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庄中堂画”的发源地,村民董兆生是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董兆生是董氏第十三代传人,向上数到清代第八代董立元将绘画的水平推到了最高峰,尤其在人物画上他造诣深厚,时人有“董人物”之美誉。他曾因画艺高超被道光皇帝敕封为“文林郎”,民国时期的《茌平县志》有着详细的记载。如今在南董村还存有董立元的墓碑,他的《三仙炼丹》、《麻姑献寿》等人物画仍留存在世。
会前参会人员先到董庄中堂画技艺传习所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了董庄中堂画的创作形式和特点,参观完董庄中堂画传承人董兆生的作品后,参会人员到文化馆召开研讨会。茌平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仇长义、副局长张华星出席,县文化馆馆长张启及相关业务人员和全县10余名美术作家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从继承和发扬两个层面就董庄中堂画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围绕“如何从根本上做好董庄中堂画的保护工作”、“中堂画的发展历史和消沉的原因”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堂画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传统样式,画家常用于创作气势宏大的山水、人物或花鸟画,一般悬挂于厅堂或居室正面墙壁的正中。茌平县美术作家张森表示,“民俗——俗到极致便是美”。他分析了民间派与学院派的不同,并从专业角度对做好中堂画传承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他表示,首先要做好扎实的基本功,线条要有始有终,构图要饱满,造型要准确,用色要到位,这样才能让董庄中堂画传承的踏实有力。
【传承】
年轻人缺少
传统文化教育
从明隆庆年间至今,在四百多年的传承发展中,董庄中堂画曾几度热销,在山东及河北、山西、河南、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都有销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曾出现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盛景,有的村民还专门雇人种地,自己画画。过去南董村靠卖画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当时有“两秋两麦”的说法,意思是说通过绘画相当于多收入一季庄稼。在1982年,在茌平县文化馆举办的民间美术展上,南董村创下70余幅画作入选的佳绩。然而时过境迁,后来中堂画逐渐冷落下来。
“现代年轻人从小缺乏传统知识的教育使得中堂画发展艰难。”杜郎口原文化站站长孙立杰会上表示,中堂之说起于唐朝和北宋,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得名,中堂画一般挂在以中堂“正中央”显眼位置,悬挂四尺整张“福,寿,龙,虎”等吉祥寓意的大字,再在左右配上“对联”。因现代经济发展迅速,建筑形式也发展改变,所以中堂画的发展步履维艰。
茌平县美术作家张宗乾表示,现代人为讲究经济效益,在作画过程中不讲究细节,摒弃了传统的繁琐的作画过程。大批量的生产,勾线色彩随意,导致画作技艺有一定缺失,因此并没有得到完好的继承。
【部门】
打造良好的
创作环境
虽然中堂画传承艰难,但仍有几位老人默默坚守,包括董兆生。他们凭着记忆,复原了70余种先辈曾经绘制过的画稿。董兆生擅长人物、竹石、花鸟、虫鱼,在创作中还大胆创新,既注重写实,又注重抽象渲染。他一生笔耕不辍,作品颇丰,已绘制作品逾万幅,他作为董庄中堂画的优秀代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经当过民办教师的董兆生如今忙碌起来,每天除了自己绘画,他还当上了“董庄中堂画技艺传习所”的教师,来向更多人传授这一绘画技艺。
茌平县文体局局长仇长义表示研讨会的宗旨和目的是如何做好董庄中堂画的抢救工作。相关业务人员要着重研究董庄中堂画的主要艺术特色和代表人物,这是继承的根本所在。鼓励大家在创作中要根据董庄中堂画的艺术特点,以传统为根基,注重继承,抓住董庄中堂画正气、富贵、吉祥、和谐的主题,创作出好作品。在保证做好传承的基础上,创作技法流畅以后,可以进行观念、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与时俱进,并适度与市场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董庄中堂画的传承和发扬。
茌平县文化馆馆长张启会后表示非常感谢各位艺术家为董庄中堂画的继承和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文化馆将全力配合艺术家们的要求,为画家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条件,并祝愿各位作家能够精心创作出一批有艺术水准、群众喜爱的中堂画作品。
董庄中堂画传承人董兆生表示听取了大家的建议后,表示会在文化部门和全县美术作家的支持下将董庄中堂画发扬光大。
参会人员参观董庄中堂画技艺。
新闻推荐
本报聊城月日讯(记者张跃峰)即将过去的年,对于聊城及茌平居民来说,茌平“撤县设区”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茌平“撤县设区”脚步越来越近,未来聊城中心城区将扩大1倍已成定局。据...
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