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大喜的日子里,我有千言万语要说,但我首先要感谢我‘叔\’,没有他的艰辛付出,我们这个家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我也没有今天的好发展……”2011年9月的一天,茌平县胡屯镇周小村西装革履的新郎在自己的结婚典礼上,眼睛湿润着说出了在心中埋藏已久的肺腑之言,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新郎话语中所提到的“叔”,其实和他以及他的全家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
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周小村一家农户正值壮年的男子因病去世,留下4个上学的孩子和近万元的外债。这四个孩子,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8岁。
后来,经过热心人牵线搭桥,邻村男子赵长苓走进了这个家庭,支撑起这个脆弱的家,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成了这4个孩子的“叔”。来到这个家的赵长苓知道很多事情需要来处理:近万元的外债要偿还,四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等需要缴纳,地里的庄稼需要打理……
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事情的艰难。四个上学的孩子和债主都不时地伸手要钱,为了筹集钱款,在刚开始那几年,赵长苓几乎把家中的粮食全部卖光,自己更是不停地外出打工,家庭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平时连点菜都舍不得买,每逢集市在菜贩收摊后,去捡拾一些好的白菜叶等拿回家洗净腌起来,每年能吃上三四缸老咸菜。那些年全家人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亲戚朋友送给一些衣服,大人能穿的大人穿,孩子能穿的孩子穿,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了给老三,这样一直穿下去,衣服破旧点是难免的,但他让孩子穿在身上的衣服永远都是洗得干干净净的。为了节省,赵长苓不仅戒掉了烟酒,在夏收秋收时,更是舍不得用大型机械,而是自己一点点来干。
2007年,赵长苓的妻子因病去世,虽然大儿子、大女儿已经结婚,但小儿子、小女儿都在上大学。正值中年的他完全可以离开这个跟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家。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支撑着这个家,供两个孩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这些年能够坚持下来,也多亏了不少好心人的帮衬。大孩子在读高中时,有一次150多块钱实在交不上,是当时班主任郑老师帮忙交上了,真是非常感激他。到现在我们之间还走动,这是对他帮助的感恩。四个孩子学习都不错,但大儿子、大女儿读完高中就不念了,他们看到弟弟妹妹都上学,家里负担不起了,现在想想,没让他们继续读书,心里真是很愧疚。另外两个孩子很争气,都考上理想大学,知道这个家不容易,在学校经常勤工俭学补贴生活。毕业后一个在广西、一个在北京上班呢。”谈到孩子一个个都成家立业有了出息,赵长苓眼中满是自豪和幸福,“今年我才56岁,虽说有腰痛病,但地里家里的活还都能干,啥都用不着他们管。现在和大儿子一起种着十来亩地,还帮着他接送孩子上学。”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刘德学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激发青年员工工作热情,近日,农行冠县支行召开青年员工座谈会。对“金擂台”业务培训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考试项目多的现状,大家没有产生畏难和不满情绪,而是积极面对、群策...
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