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红军
“我认为人是有灵魂的,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亲人,他们的善良始终影响着我,好好去做人。”
“有没有鬼神不好说,但我们的心就是鬼神,如果每天都想着用爱包容别人,心就是神;如果每天去做违背道德的事,心就是鬼。”
“只要孝敬父母了,自己的心就‘安\’,干事情也就顺利了。”
这不是一堂鲁迅《祝福》的文学课,也不是一堂严肃的哲学课,而是茌平县韩屯镇道德学校的儒学讲堂。
10月25日上午,来自聊城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宁登国,来到二十四孝人物之一的鲁义姑的故里茌平县韩屯镇,走进这所看似普通的韩屯镇“道德学校”,讲授儒家伦理学著作《孝经》最后一章《丧亲》时,让大家针对“祥林嫂”的魂灵之问进行讨论,说到动情处,大家落泪不已。
“如何把经典上的东西让老百姓听懂并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作为讲师团的一员,宁登国已经连续16周的周六来到学校讲授《孝经》。“大家都经历过亲朋好友的离去,对丧葬礼仪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就采取讨论的形式,让老百姓谈谈他们对于丧葬礼仪的认识。”
最后一堂《丧亲》上,宁登国讲完丧葬礼仪的来源、发展等内容后,让大家讨论起了“祥林嫂”有关魂灵的话题。宁登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到讲堂讲课也不能把自己当作全知全能者,不要小看我们的农民朋友,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就是一本宝贵的书。”
“乡村讲堂与大学课堂本质上没有区别,但人有了社会阅历之后往往会更有体会。”宁登国说,“我在大学里讲《庄子》,许多学生就听不进去,但乡村讲堂的人却听得如痴如醉。我并不觉得自己在授课,而是与他们分享人生的经验和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智慧。”
自2012年以来,韩屯镇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开办道德大讲堂,并在此基础上联合聊城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等机构,成立了韩屯镇道德学校,并组织儒学专家定期为村民讲授《弟子规》、《孝经》等儒家经典,把儒学和优秀传统文化重新送到老百姓心里。“现在农民逐渐富裕,但邻里纠纷、养老问题依然存在。”在基层工作多年的韩屯镇党委书记闫杰表示,近年来,我们经济快速发展,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GDP的增长而增长。因此,我们决定从“孝”入手,用孝打开人们的心灵,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韩屯镇韩西村,有亲兄弟俩,因家庭矛盾闹得不可开交,亲兄弟见面不说话,两个家庭的孩子也不往来,村里多次调解都没有效果。如今,兄弟俩慢慢和好了,今年还一起收割麦子。别人问起原因,老大说:“以前只知道找对方的过错,现在通过老师们一讲知道应该往自己身上找,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应该相互包容、爱护。”
传统文化的力量,于无形之中改变着韩屯镇百姓的思想。闫杰说,原本远离市区、治安状况较差的韩屯镇去年实现了零上访,打架、赌博等治安案件数量也大幅下降。“乡村儒学讲堂让村里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都变得融洽了。”
闫杰表示,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也不是很“买账”,需要挨家挨户打电话请来听课。“但是几节课下来,村民慢慢感觉受益了,确实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现在只要有课都自发来听,最多的一次能坐80人的教室竟然挤满了150人,很多人都是站着听完的。”
这样的变化,重要的是来自于一群义务人员。韩屯镇道德学校的校长刘庆涛,此前是拥有多家企业的商人,如今已全然放下生意,做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义工。“目前已有30多位传统文化学者、儒学专家和600多位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他们大多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来到这里帮忙,并走进村民家中帮助孤寡老人,和老人聊家常,用实际行动示人。”
在刘庆涛的带动下,韩屯的义工、讲师队伍不断壮大,全镇51个村开设了道德讲堂。刘庆涛说,“今后我们将集中力量搞好中心讲堂,并分步骤打造重点村,以点带面,让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在韩屯生根、发芽、结果,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新闻推荐
□杨秀萍王艳报道本报茌平讯“以前有钱也不想买车,因为路况太差。现在柏油路修得宽阔又平整,上路一点也不颠簸,这不,我趁节前把车开回家,过年串门开着也体面!”1月16日,茌平县乐平镇史...
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