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年内实现11个深度贫困县农村和安宁河谷县市民族乡镇的3—6岁学龄前儿童在进入义务教育前基本具备国家通用语言的沟通交流能力,能熟练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的交流对话,达到幼儿普通话达标标准。”
6月8日,随着全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启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凉山州正式全面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挂图作战 全面推进
据悉,5月27日下午,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昭觉县四开乡洒瓦洛且博村幼教点启动。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凉山州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是国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帮助凉山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细化“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的体现。为开展好该项行动,凉山州制定了《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工作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实施,社会参与;坚持培训为重,创新方法,提升效果;坚持因地制宜,节俭办学,注重实效。
州政府及各县市政府为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扶贫移民局、州语委为牵头单位,北京三好公司为技术保障单位,佛山市政府、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社会扶贫网、君泰人寿为协助单位。
重点在11个深度贫困县的农村以及安宁河谷县市的民族乡镇“一村一幼”幼教点进行实施,聚焦农村不会普通话的幼儿。通过2年的时间,实现11个深度贫困县农村和安宁河谷县市民族乡镇的3-6岁学龄前儿童在进入义务教育前基本具备国家通用语言的沟通交流能力,能熟练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的交流对话,达到幼儿普通话达标标准。
分类指导 分步实施
根据实施方案,为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切合不同类型幼教点的实际,根据幼教点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定位将幼教点划分为三个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幼教点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课程方案、教学方案和监测考核方案,实行分类要求、分类指导。
按照“先行试点、总结优化、全面推广”的步骤,从2018年6月份正式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分五个阶段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为先行试点阶段,时间从2018年6月1日至8月30日。重点工作有:组织教辅用书编写、课程方案编制、教学模式设计、教具学具开发,同步在11个深度贫困县每县选择3个具备培训和实训条件幼教点开展教学试点;制定幼儿普通话达标标准,制定管理考核方案和教学效果监测评估方案,并在试点期间进行测试、完善;以县为单位依托试点幼教点开展辅导员全员集中岗前培训。
第二阶段为推广实施阶段,从2018年9月1日起,在全州11个深度贫困县以及安宁河谷县市民族乡镇的所有幼教点进行全面推广实施。
第三阶段为成果评估阶段,从2019年2月起,在推广实施的基础上,全面对实施工作进行评估,总结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工作机制,集中攻坚行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阶段为经验总结阶段,从2019年6月起,通过全面推进实施,总结提炼具有凉山特色的学前学会普通话推广经验,形成可推广、复制的经验。
第五阶段为常态化实施阶段,在2020年9月30日前,全面实现所有幼教点在管理模式、课程方案、教学模式以及监测评估与考核方面达到可复制、可持续的状态,形成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长效工作机制。
六项重点工作任务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六项重点工作任务:
由各县市按照凉山州制定的幼教点基本设施设备配备目录及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必备条件,结合不同类型幼教点的实际,补充配齐幼教点的设施设备。
创新教学方式,引入基于教学环境的浸润式情景教学法、基于辅导员教学的快乐体验教学法、基于师生互动的互动游戏教学法的先进教学方式,增强普通话教学效果。
利用2018年暑假,依托试点幼教点以县为单位开展辅导员综合能力集中培训或轮训,作为全面实施的岗前培训。实施期间,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针对性的分散培训,定期组织集中提高培训或轮训,强化辅导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组织开发教学辅导用书、幼儿绘本以及幼儿视频节目、故事对话机、图册、闪卡、挂图、积木等教具,并有机融入幼教点的每日教学活动中,发挥其辅助教学的重要作用。
各县市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的管理责任,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教育部门、片区教办以及乡镇中心校(中心幼儿园)的业务指导监督责任,切实加强对幼教点及辅导员的管理。
制定建立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实用性的教学管理考核制度和效果评估制度,有效实施对幼教点的常规管理,对辅导员的教学管理与考核,对教学效果的监测、评估。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细则,将工作进展及工作成效纳入脱贫攻坚考核的重要内容。
本报记者 程宗萍
新闻推荐
6月5日,市绿丝带志愿者协会收到四川贫困儿童来信——
昭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昭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