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到凉山,市场“泡”热,种植偏“冷”
【市场调查】
苦荞一杯茶,从凉山“泡”到了成都,“泡”出了四川,成为炙手可热的大凉山标识产品;而在原产地的大凉山深处,荞农算苦荞账,怎么算都不划算,种植积极性逐年下降。市场前景看好,企业积极性高涨,如何抓好“第一车间”,形成从“土壤到茶室”的科学产业链条?本报将推出记者在种植、生产、流通一线发回关于苦荞茶产业的系列调查报道。 ——编者
1
中青年是苦荞茶购买主力
调查人:唐泽文 袁敏
地点:成都
时间:10月30日
10月30日,成都总府路四川特产环太苦荞茶专卖店颇有人气,消费者络绎不绝。从甘肃兰州到成都旅游的王女士有意购买苦荞茶。“苦荞茶是为母亲买的。”王女士称,这是第一次接触苦荞茶,广告宣传中其养生保健功效吸引了她。最终,王女士买了215元的四川特色食品和138元的苦荞茶。
今年52岁的晏华文已与苦荞茶结缘2年多了。“第一次喝的苦荞茶是朋友送的。”那个时候的他还没有听说过“苦荞”这个名字,但没想到喝起来感觉十分不错,“有一股清香味,喝了之后感觉很提神。”他的家人也很喜欢这个味道,全家人开始坚持喝苦荞茶了,晏华文还经常把苦荞茶作为礼品馈赠给亲友。
“中青年群体,是苦荞茶的购买主力。”该专卖店销售人员称,一部分消费者购买苦荞茶用于送礼,另一部分是自己或家人饮用。“本地常喝苦荞茶的消费者大多购买性价比较高的简易袋装,而价格偏高的精品礼盒装买去送礼的较多。”销售人员说。
关先生是广东佛山人,一年半前接触到苦荞茶,平时偶尔喝点。“感觉价格有点偏高,离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饮品还有点距离。”在关先生看来,苦荞味道独特,但还需要做好市场推销,老家的亲戚朋友对苦荞茶基本不了解,市场见到的销售点也不多。不过关先生依然看好苦荞茶,“东南西北的人都可以喝苦荞茶,而且老少皆宜。”
在成都新南路的三匠苦荞专卖店内,店员们正在抓紧时间计算这个月的销售量。“这个月因为有国庆节,销售额很不错,我们店已经超过了3万元。”店员周莉说。
据周莉介绍,成都喝苦荞茶的热风,也是近两年才刮起来的。“来购买的人群主要为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少则一两盒,多则七八盒。”周莉分析,人到中年之后,开始注重养身,而苦荞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自然颇受这部分人群的青睐。
2
苦荞账算来算去都不划算
调查人:钟美兰
地点:昭觉县、甘洛县
时间:10月26日-29日
10月26日,温暖的阳光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光,昭觉县城北乡谷都村村民孙子日博拉着马车在收稻草,下种一个多月的苦荞长得郁郁葱葱,枝头上挂满黄色的苦荞花。
“明年春季就可以收割了,可是这东西不挣钱”,孙子日博说。
苦荞是孙子日博家的传统作物,因为适应性强,在无法种植水稻、土豆和玉米的贫瘠土地上,苦荞最合适且耕种容易,是老百姓口中的“懒庄稼”。如今,苦荞每斤价格从最初0.5元攀升到1.3元,即便这样,他种苦荞的积极性仍不高。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春季他种了3亩苦荞,亩产达到了400斤,给自家留下500斤食用外,700斤用马车拉到2公里外的县城市场去卖,每斤1.3元也不过900多元,而土豆亩产可以达到2000斤,价格即便降至几角也依然比种植苦荞划算。
记者在昭觉县调查发现,老百姓种植苦荞的积极性下降,种植面积在减少。统计显示,该县苦荞种植面积已从上世纪60年代的12万亩下降到今年的7.17万亩,苦荞外销仅占总产量的30%,大部分被留作自用。
10月29日,即便太阳高照,甘洛县高山上依然寒气逼人。蓼坪乡清水村村民王子鸿拉着马车刚刚从邻村返回。4年前,他家从种黄苦荞变成黑苦荞。
“黑苦荞价格比较高,但是因为产量比较低,还是没啥子搞头。”王子鸿说。他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8亩苦荞,每亩产量在200斤左右,今年价格最初是每斤2元,被甘洛县彝家山寨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收走,后来涨到了每斤3元,他给自家预留了60%,40%卖给公司,一年收入也不过4000多元。
“为什么不全部卖掉?”记者疑惑。“全部卖掉一点都不划算,还不如用来喂羊。”除自己食用之外,“一到冬季没有草了,就要用来喂羊,卖羊比卖苦荞划算。”今年,王子鸿卖了14只绵羊,每斤18元,他挣了2万多元。
甘洛县作为凉山州重点打造 “黑苦荞”品牌的县,今年拿出了100万元作为打造基地的资金,种植面积较为稳定,每年保持在4.5万亩,外销比例占50%,可是未来情况依然不乐观。
【行家观点】
凉山州农业局农技站副站长曹吉祥:
受亩产量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苦荞的经济效益不如其他粮食作物明显,但是因为村民有传统种植习惯,加之甘洛、布拖等县有意识推动,凉山州常年种植面积依然保持在1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量有206斤,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此行业,未来企业将面临原料不足的问题。
昭觉县高级农艺师俄吉夫叶:产量太低是苦荞种植的致命伤,而主产区又集中在高半山地区,这些地方因为交通不便,外销量势必少之又少。
甘洛县苦荞办主任蒲云斌: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加剧了苦荞种植面积的减少,但是因为政府的带动,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得以维持。□本报记者 钟美兰 唐泽文 袁敏
新闻推荐
部队代表敬献花篮。全县各界代表默哀。鲜花献英烈,壮歌酬壮志。苍松翠柏、曲径通幽。浓荫深处,缓缓的斜坡、密密的花岗石墓碑庄严肃穆。50多年前,来自11个省市的1772名各族优秀儿女(其中有6位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