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文化印迹·南丝重镇
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西南地区一条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印,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古老国际通道,它和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为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南方丝绸之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巴蜀至南亚的秘密商道——“蜀滇身毒道”的基础上开辟的。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开辟“西夷道”,由成都经邛崃、雅安、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至西昌。又逐渐向南延伸,经会理过金沙江到云南永仁等地至大理,与另一条“东夷道”(五尺道)汇合,再走南夷道(博南道),最后通往印度、南亚、东南亚诸国,这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道。
南方丝绸之路贯越西古城而过,因此,越西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对丝路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丝路的产生,有的学者认为南方丝绸之路始于先秦、盛于汉唐的商贸通道,是由多条主干道和支干道组成的商贸道路网络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是一条民族迁徙的走廊;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是为了军队的进入和军事物资的运输而开通的。丝路的作用不仅仅是商贸往来,还有具有中央政权统一西南地区、巩固西南边陲、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作用,甚至还把古蜀青铜文化传往中亚、西亚等地,丰富了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文明的内容,对于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丝路是如何产生的,还是丝路对古代文明的作用有多大,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越西,深受丝路文化、商旅文化的影响,留下了许多文化印迹。
横贯越西的这段南方丝绸之路叫零关古道,又作“灵关”古道。古道是越西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浓缩之路,它见证着越西的繁荣兴衰,聆听过轻悠的马帮铃声,承受过马蹄的坚实蹄印,也湮没了许多耐人回味的故事。
文/图 本报记者 余寒
横贯越西的这段南方丝绸之路叫零关古道,又作“灵关”古道。在越西县城南7里处,“零关”二字依旧深深刻在石崖之上,见证着古道的繁荣兴衰。不远处的双石桥桥面的凹槽,依稀可看到马帮的足迹,隐约可闻“叮铃铃”的马帮铃声……
石崖刻字“零关”
西汉,蜀人司马相如受命出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史记》所载“通灵关,桥孙水,以通邛都”便是此处。“零关”二字出自何处已无从考证,因为“零关”摩崖石刻题记没有题款,是什么时候雕凿?出自谁人之手?史料上没有找到明确记载。相传,是西汉司马相如通西南夷时所书;另一种说法是清代四川书法家,越西中所本地人马枬手迹;据越西县史志办调查,“零关”二字为清代浙江人氏、民国初任上川南观察使粱正麟真迹。粱正麟与马枬是关系甚密,后成儿女亲家。两人均好书法,造诣颇高。粱正麟应马枬之邀来越西,在听马枬等人讲越西的悠久历史及零关古道的事后,得知司马相如曾在此处书写过“零关”真迹后,欣然提笔写下。
如今,零关古道已经沉寂在历史的印迹中,留下的只有耐人寻味的记忆。无论“零关”是何人所书,我们仍旧能从这两个厚重的字上找到贯穿千年历史的记忆。
“零关”二字也有几种解释,其一是指零关县。零关道开辟于汉代,汉代越嶲郡所属15个县,零关县便是其中之一,零关也由此得名。其二是指零关道。“零关”二字所刻的崖壁不高,就在古道边,标注这条道叫零关道。其三是以灵山设关,称为“灵关”,又叫“零关”。汉代时,西南很不稳定,朝廷在此设关镇守,以保护过往商家和关内百姓,另提醒过往商家马帮,以“零关”为界,北面为朝廷所管辖的范围,比较安全,过了零关就要注意安全了。事实也是如此,许多商家和马帮被劫都发生在“零关”以南。
零关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是重要组成部分。零关古道在不同地段,不同时期叫法不同,如镇西古道、清溪古道、小山道、孔明鸟道、牦牛道等。
贯穿千年的历史记忆
古道是历史的长廊,赋予越西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因为古道,越西有着昔日的繁荣;因为古道,越西有着太多的追忆;因为古道,越西有着独特的文化;因为古道,越西有着巨大的潜力……
古道是越西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的浓缩之路,它见证着越西的繁荣兴衰,聆听过轻悠的马帮铃声,承受过马蹄的坚实蹄印,也湮没了许多耐人回味的故事。 古道上有许多有趣的地名,每个地名都有一个隐藏的故事,古时还有人把这些地名编成了顺口溜:
大渡河水深又宽,“官渡”木船可平安。
大树李子晒经关,白马抬头望河南。
八里“平夷”到大湾,跨过深沟五道桥。
平坝窑厂双马槽,煎茶斗坡吹海棠。
镇西老卡子清水塘,腊梅营、蓼叶坪,白沙沟望腊关顶。
梅子凤凰保安营,连三营前利济站。
新桥垭口沟东边,青杠关顶板桥河。
马敞河坝石头多,大寨古城王家屯。
大屯撵小屯,天鹅抱蛋越西城。
好个越西城,两石修座城。
小孤山过丁山桥,中所街上去赶场。
金马常饮渔洞水,文昌喜进清官亭。
陶家营连五里牌,炒米关看白泥湾。
小哨歇脚紧鞋带,要拜观音长老坪。
小相岭关隘险又高,远望泸沽想西昌。
顺口溜中的“晒经关”,相传是唐僧取经回来,渡河时将经书打湿后,晒经书的地方。晒过经书的石头都印下了经书的经文,至今仍可看到晒经关的石头上有经文印痕。有诗为证,顾汝学诗:“一片晒经石,离时唐僧留。谁人能解此,应叫是点头”。
“炒米关”从字面上看,就知道这个地方缺水,米都只能炒来吃,而不能用水煮成米饭。炒米关又叫“要冲城”,距县城15公里。据史料记载为唐朝韦皋将军修建。《唐志》载:“自青溪关南径大定城一百一十里而至台登也。要冲城,旧《志》云:在所南百里,临大渡河。唐贞元中,韦皋所筑,俗呼炒米寨,亦曰炒米城。或曰在今越嶲卫西三十里……”
炒米关如何得名呢?这还是一个寓意“善恶”的传说,《寰宇记》中载:“炒米关城下有龙泉水出。”古时炒米关并不缺水,而且河里的水很清澈,井的水很甘甜,庄稼也长得很好,牛羊成群,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一日,绿衣秀才路过此地,见到炒米关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心生一念,想看看这里的人心善恶。他摇身一变,幻化成一个流浪的老人,浑身肮脏,散发出恶臭的气味。他走进村里,伸出脏兮兮的手,向一位妇人讨水喝。妇人却说:“走开,走开,你那么脏,你用的瓢,哪个还要。”绿衣秀才没有讨到水喝,他又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讨水,女子却捂着鼻子说:“好臭,走开,我家没有水。”随后,绿意秀才又向一男子讨水,这男子不但不给说,还破口大骂:“死老头,给我滚远点,别碍我的眼睛。”绿衣秀才收到辱骂,非常气愤,口里说到:“良地育善人,灵水净人心。此地人不善,只有炒米吃。”说完,猛地用拐杖往地下一杵,河里的水便流到地底下去了,井里也不再冒水,慢慢干涸了。然后,绿衣秀才对着骂他的男人吹了一口气,将男人吹到对面的山崖上倒挂起来。现在,远远望去还能看到倒挂的男人石像。“炒米关”也因此而得名。
如果说“炒米关”寓意善恶的传说,那么“天鹅抱蛋越西城”就是描绘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零关古道的利济站(如今保安乡政府),古时也叫做天鹅坝。天鹅坝四周环山,中间平坦,过去是一片湖泊沼泽,碧水蓝天,气候宜人。相传,这里是王母娘娘的领地,每年夏日酷暑,王母娘娘都要到这里避暑休憩。久而久之,王母娘娘喜欢上了天鹅坝,在满山苍翠中种植了许多仙草灵药,并派天鹅仙子带领千万天鹅在此管理守护这些仙草灵药。天鹅仙子带着千万天鹅来到天鹅坝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与当地的老百姓和谐共处。有一年,越西县发生了瘟疫,瘟疫蔓延很快,天鹅坝一带也受到波及,许多老百姓都染上了瘟疫,卧床不起,一些年老体弱的老人和小孩相继病逝。天鹅仙子看到百姓受到瘟疫的折磨,看到人间亲人去世后的悲伤,她于心不忍,便私自采摘了许多仙草灵药,让属下送给老百姓。(紧转A13版)
新闻推荐
10月底,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CDTV-2)发起的大型公益慈善活动———“心系凉山爱满餐桌凉山地区儿童爱心营养午餐计划”,在爱心企业积极响应下达到高潮。从昨日开始,一批批爱心企业带着善款,陆续前往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