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大棚认真查看
详细记录精心育苗
来到越西县马拖乡,公路两旁一排排白色大棚映入眼帘,这是马拖乡的烤烟育苗场地。一个近50岁的中年男子穿梭在每个大棚之间,不时的拉拉门,理理大棚,认真地查看。他,就是马拖乡大河村的烤烟育苗大户周华。
见到有人过来,周华连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迎了上来。“这是育苗工场的基本情况记录表,我们每天都会做好记录。”周华介绍说。他的表册上,清楚详细地记录了每天早中晚的天气状况、温度、湿度及工作内容。“前两天刚下完种,这两天天气冷,温度的调节最为关键,一点都不能马虎,否则烟种受冻就糟糕了。”
打开育苗棚,再揭开里面的小棚,就可以看见整齐摆放的漂盘里盖着一层松针,由于漂浮育苗下种正值一年中最令的时节,因此,烤烟育苗采取的是棚中棚,里面再铺稻草或松针,做到三层保温,确保烟中的发芽生长。
受益彝家新寨建设
初尝种植烤烟甜头
谈起种植烤烟,周华满脸笑意地说:“这一切都要感谢县委、县政府的彝家新寨建设和产业配套发展的思路。”
在此之前,周华为供子女上学,一直在外打工,对于一个40多岁的人来说,一是没有手艺,二是没有知识,只能做劳力活。回到家乡了解到县委、县政府在马拖乡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助农增收,于是留在家里承包土地种植烤烟。2011年,周华种植烤烟15亩,收入近4万元,尝到了种植烤烟的甜头。
成为烤烟育苗大户
受到各级重视关心
因为育苗好,种烟管理到位,在了解到集中化育苗后,这几年,周华除了自己种植烤烟外,还承包了马拖乡全部的烤烟育苗,成为全县烤烟育苗大户。
“县上领导多次来察看育苗情况,要我们好好干,加强育苗管理;乡上干部一天也要来几次,帮助督促管理。我对他们说‘你们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好了!\’”
周华还算了一笔账,育苗这块除掉建棚、漂盘、塑料薄膜等费用和人工工钱,一个棚能有500—600元的收入,75个棚可收入近4万余元,加上自家的烤烟收入,一年挣个八九万元没问题。
优质烟苗惠及邻里
致富同时赢得赞誉
周华所管理的育苗除了供应马拖乡白莲、东林、北河、马拖、大河、西河等烤烟村烟苗,还负责为新乡乡提供优质烟苗。
“烤烟育苗责任重大哦,幸好年年有烟技员天天来做指导,年年烟苗长势都很好”,周华一脸笑意。旁边的烟技员沈少春说:“马托乡的烟苗由于管理到位,长势良好,这几年,除了满足本乡的烟苗供应外,还支援了南箐、中所、大瑞这些乡镇。”
这几年,他俩一个育苗,一个作技术指导,两人已然成为马托烤烟生产的守护者。
靠种烟育苗,周华供出了两个大学生,靠种烟育苗,周华在致富的同时更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赞誉。
十三五,越西县将继续统筹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大力推动烤烟等特色产业发展。在好政策的照耀下,周华喜笑颜开,走在幸福小康路上。
文/本报记者 林建江 陈坤 杨婕 图/本报记者 陈坤
新闻推荐
美丽的彝家新寨。种植越西贡椒让农民增收致富。为达到“修路脱贫、栽树脱贫、教育脱贫、移民脱贫、禁毒防艾脱贫、优生优育脱贫、政策兜底脱贫、人力帮扶脱贫”的目的,围绕“以思想扶贫为根,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