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叮当……”清脆的马铃声由远及近,从泸沽湖畔漫长悠远的山涧一路传来。循着马铃声寻去,马蹄扬尘,铜铃叮当,在静逸的湖畔自成一景。
近日在泸沽湖这支名为喇塔的摩梭人马帮就这样撞进了我们的眼中。
这是曾经消失的马帮又回来了。
摩梭人的马,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帮,更曾是女儿国家庭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盐源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摩梭人的马帮曾络绎不绝。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路设施逐渐完善,交通方式快速改变,曾掌控泸沽湖所有人生活命脉兴盛一时的马帮也在不知不觉消失殆尽了。
喇塔马帮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垮村中洼联社,是泸沽湖畔的一个地地道道的摩梭人村落。然而,因为地处泸沽湖畔并不靠湖的位置,风景也不如草海、情人桥之类优美,近年来大热的泸沽湖旅游红利基本没让中洼联社分到一星半点。当湖畔不少人家已经赚的盘满钵满,中洼联社的65户村民还有不少没有脱贫。
要怎样才可以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的脱贫之路呢?杨直之想到了马帮,想到了让游客深度体验泸沽湖的马帮文化,并把这样的想法和身边的亲邻说了出来,立马得到响应。
杨直之和响应的亲邻每人凑了1万多元,买来8匹马,喇塔马帮就这样成立起来了。
脱贫奔康领头人
马帮成立起来了,可是却没有人知道,最开始,喇塔马帮的赶马人只能牵着马,步行到游客多的地方一遍一遍的自我推销。后来,马帮成员、中洼联社的队长郭品初把马帮的信息发到了网上,喇塔渐渐有了一点点知名度,开始线路运营。
生于斯长于此的喇塔马帮,知道泸沽湖除了这个被摩梭人誉为“谢纳咪”之称高原湖泊以外,还有许多美得让人不知所措的地方人迹罕至。于是,长中短骑行路线,帐篷式户外体验,喇塔马帮主打让游客体验泸沽湖最独特的玩法,领略最不一样的风光。
村里也渐渐有了更多的人加入,现在,马帮有了22匹马,去年暑假,马帮的赶马人人均收入5000多元。
郭品初说,喇塔是集体经济,加入的人自己出钱买了马以后,再由村里来统一安排统一收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加入喇塔马帮,让喇塔来带领大家脱贫奔康。”
历史的变迁,泸沽湖畔承担着物资运送重要使命的马帮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趁着泸沽湖旅游开发的东风,摩梭赶马人在山水纵横之间,重新响彻着声声悠远的马铃。
文/本报记者杨艳图/本报记者冷文浩
新闻推荐
本报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说好普通话,真正让他们学前学会普通话,长大出门走天下。”这是盐源县大坡乡格...
盐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