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闻 西昌新闻 德昌新闻 会理新闻 会东新闻 宁南新闻 普格新闻 布拖新闻 金阳新闻 昭觉新闻 喜德新闻 冕宁新闻 越西新闻 甘洛新闻 美姑新闻 雷波新闻 盐源新闻 木里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盐源新闻 > 正文

带领村民脱贫奔康 ——记盐源县驻村“第一书记”马学华

来源:凉山日报 2017-07-13 09:04   https://www.yybnet.net/

在盐源县,就有这样一位退休老干部主动请缨,一头扎到了全县最偏远、最艰苦的阿萨乡马桑坪村,成为全县年龄最大的“第一书记”。

身退志不退 成为驻村“第一书记”

2015年10月,盐源县委编办副县级退休老干部马学华,来到阔别50多年的故土——阿萨乡马桑坪村。当时,除12户牧民还固守家园外,其余村民均搬迁,道路年久失修晴通雨阻,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你回来,我们选你当支部书记,你不来,我们村就没有致富希望了。”老党员马拉体的一句话,深深震动了马学华的心。面对家乡人民的疾苦,对这片故土怀有深厚感情的马学华暗下决心:身退志不退,自己始终是一名党员,只要没有倒下,就应当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家乡脱贫致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过上幸福生活。

2016年,县委、县政府为持续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计划统筹选派一批驻村“第一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击队员”,上架“天线”、中联“网线“外,更要牢牢地接好“地线”,围绕农村基层实际来开展工作。马学华得知后主动报了名,他要充分借助“第一书记”的平台和优势,及早帮助家乡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康梦。县委组织部考虑到他年纪大,身体状况不佳,建议他慎重决定,家人也不同意,但马学华铁了心,立志要用自己的余热报答党和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帮助家乡脱贫致富。最后,马学华先后跑了三次,说服了组织和家人,终于在2016年1月7日赴马桑坪村任职,成为全县年龄最大的驻村“第一书记”。

摸清家底 出谋划策 脱贫攻坚见起色

马桑坪村位于盐源县东北方向,距离县城160公里。为尽快摸准致贫原因,抓紧拟定扶贫方案,老马书记不顾高龄体弱,跋山涉水9个多小时来到村里,开始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经过深入调研发现,马桑坪村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怡人,但耕地均位于阿萨河上游60度以上的山坡上,村民住房均建在半坡中,山体滑坡、水土流失严重,公路不通,农副产品无法外销。包产到户时有8个村民小组214户1070人,到2015年底只剩下12户,村户籍在册的有103户515人,但常年在村外居住,全村80%的农户是流动贫困户。仅有的5座桥早已全毁,方圆15公里内没有学校、医院。

在全面了解情况后,马学华与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共同讨论制订了《马桑坪村“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发展规划》,经多方努力,他向县林业局争取580亩退耕还林指标,分配给了3个村民小组45户农户具体实施。通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退耕还林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每户农户(其中15户贫困户)得到4000元到28000元不等的造林补助款。2016年3月,他又向上级争取到“1+X”生态产业发展项目1700余亩,经过一年多的大面积种植,全村核桃种植面积已达9649亩,人均18亩。

通村路顺利贯通 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马桑坪村不通公路是制约全村发展的重要瓶颈,马学华找县领导反映实际情况,受到县委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责令相关部门抓紧实施。修路就要占村民的地,做通群众工作是确保工程建设进度的关键。马学华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带上茶和酒水深入公路沿线农户家中聊天做工作,白天就到现场指挥施工队施工,确保施工人员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通村公路共涉及727株核桃树,通过与施工队协商及时移栽504株。他向村民保证:“你们放心,我会及时到县林业部门对接,找点苗子,今冬明春让大家补齐。”

马学华连续在修路现场住了13天,2017年3月22日,马桑坪村到阿萨乡的通村路顺利贯通。9.7公里路程,仅用13天修成,让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偏远小山村拥有了通往外界的公路。

为了修成这条路,2016年11月的一天,马学华带着几名公路踏勘技术人员进村勘测公路线路走向时,不慎脚踩青苔滑落至五六米深的坎下。怕家人担心,马学华隐瞒了伤情,直到2017年3月22日赴成都考察畜产品收购加工龙头企业时伤情再度加重,在难忍疼痛的情况下才到省人民医院外科专家处询诊,确诊腰损伤并导致成严重疝气,专家诊断后要求他马上住院做手术。第二天术后清醒过来,马学华又开始细心为来电村民答疑解惑。

框民约正风气 为脱贫攻坚自掏腰包

马桑坪村过去是有名的“上访村”,2013年村“两委”换届选举还发生过“贿选”案件。直面问题症结,老马书记决定大力整治歪风邪气,督促指导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践行“三严三实”精神要求,深入实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狠抓党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严格开展干部队伍监督管理,制定了可行性极高的《村规民约》。近年来,全村无一人上访,去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也在风清气正的氛围下圆满完成,一次成功选举率为100%。

村级经费紧张,一些项目苦于没有资金,迟迟未能落实。老马书记不等不靠,苦口婆心地向自己的子女讲述了马桑坪村困难情况,异常节俭的他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了1.3万元,子女们也纷纷支持他的想法,拿出1.5万元,这笔资金全部用于马桑坪村供电设施和道路维修。大家齐心协力建了一座微型水电站、架设了1.7公里安全饮水管道、架通了主道岳房河木桥。

马书记:脱贫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要继续干下去

因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原本瘦弱的他患上了腰肌劳损等系列疾病。看着马桑坪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对老马书记竖起大拇指,“老马书记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实事,村貌改变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我们要感谢老马书记!”

截至2016年底,马桑坪村30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3460元,已超过脱贫标准,一年时间人均增长760元;发展“1+X”林业产业9649亩,人均18亩,马桑坪村已初步实现了农耕产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发展。第一批20户易地搬迁已基本完成,不久将实现整村“山上生产、山下居住”的目标。

今年4月,盐源县开展第一轮“第一书记”任期届满轮换,马学华毫不犹豫的表示:“马桑坪村脱贫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要继续干……”

在开展“第一书记”届满考核时,阿萨乡党委想把马学华评选为“优秀”,但被马学华一口拒绝了,他说:“把优秀评选给年轻人吧,年轻人更需要鼓励!”

文/图 王人伟 陈刘邦 本报记者 杨童旖

新闻推荐

泸沽湖:向着国家5A级景区冲刺

唐勇曾成绪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尹华高近年来,盐源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东明重要批示精神,始终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围绕“泸沽湖·摩梭家园”旅游品牌,以泸沽湖旅游开发为龙头,以摩梭家园建设保护为统揽...

盐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带领村民脱贫奔康 ——记盐源县驻村“第一书记”马学华)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