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喜德县甘哈觉莫村,芬芳的农村田园气息扑鼻而来。道路两旁种满经济作物和庄稼,成片的稻田、玉米地、茭白地、荞麦地、烤烟地、花椒林、核桃林、藤椒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到处都是摇钱树。勤快的村民忙碌着给庄稼施肥、除草,充满着幸福的喜悦。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栋栋六层高的楼房,已“穿”上了黄色的“衣服”,显得格外鲜艳。
甘哈觉莫村位于喜德县光明镇东南方向,属二半山区,平均海拔2100米,距县城约4公里,辐员面积4.8平方公里。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806户2962人,建档立卡贫困111户549人,占全村人口的18.53%,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
过去,相邻村的村民都说甘哈觉莫村是个“懒村”,都觉得不可能摆脱贫困。那时候,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800元,不仅低于脱贫线,且经济来源十分单一。大部分村民,经济来源仅仅依靠年底出售部分马铃薯、荞子的收入和低保、养老金等政策性补贴。家庭养猪、养鸡,一年才零散出售一两只;外出务工人员,经常因缺技术、语言不通等各种原因而无功而返。不说挣钱回来,反而倒贴了车旅费。不仅如此,甘哈觉莫村的大部分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导致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较突出,法律意识淡薄,脱贫步伐举步维艰。不过,自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短短几年里,甘哈觉莫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先扶志。在驻村工作队的引领下,甘哈觉莫村刮起了一场移风易俗风。驻村工作队同村组干部、村民代表、民间“德古”、致富能手一道,共同协商制定了村规民约,摒弃婚丧嫁娶中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乱屠乱宰等陈规陋习。利用农民夜校、党建月会、坝坝会等平台,讲解禁毒防艾、控辍保学、生育秩序整治等政策法规,消除村民“等、要、靠”思想。同时,劝返了所有辍学学生,让他们回到校园接受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村民不重视教育的旧思想观念,引导村民走向法治、和谐、文明的大道。
扶贫路上,基础设施是关键。2015年以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同发改、交通、水利、电信等部门,实施了通村水泥路、人畜安全饮用水、通信网络基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彝家新寨、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解决了111户贫困户的安全住房问题。动员村民全覆盖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解决了就医难问题。新建了一村一幼,积极开展“学前学普”,让孩子不再输在起跑线。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基础性工作。2017年以来,甘哈觉莫村把扶贫工作转移到发展产业上,因地制宜谋划并拓展致富门路。该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种养殖业。村里号召村民种植大红袍花椒、青花椒和藤椒,目前种植面积超过了1000亩。在打造花椒品牌的同时,种植烤烟200亩,亩产值实现8000元以上。2019年,村里还流转土地种植200亩茭白,按照目前市场价格,亩产值能够突破万元。在集体经济建设方面,2018年试验种植羊肚菌,实现8000元集体经济收入。在此基础上,2019年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已经种植20亩竹荪菌种,预计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另外,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为村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贫困户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80%以上的贫困户找准1个脱贫项目或实现劳务输出1人,促进劳动力稳定就业和稳步增收。2019年,预计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能达4800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凉山州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在甘哈觉莫村。安置点规划建设57栋住宅楼,计划安置贫困户1409户7097人,基础工程已于2018年5月初启动。目前,第一批安置住房已经完工,剩余的预计2019年底全部完工,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可全部入住安置点。
本报记者 尔古木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喜德县卫健局在县城中心街举行以“无偿献血奉献爱心,拯救生命风雨无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活动结合艾...
喜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喜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