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逐渐从妈妈身上接过店内的担子。
同一桌的彝家美食,它们上桌之前可能相距好几百公里。
四方食客在九一烧烤汇聚。
“”路上的特色美味
在西昌众多的公交线路中,107路可以说是集距离与客流量于一身,为广大城区、周边乡镇市民所熟知。在融贯川兴至西宁20余公里的路途中,107路共有49个公交站,沿途经停西昌学院北校区、410生活区、长安菜市、大世界通讯数码广场、温泉花园等热门站点,是一条将西昌东、北两个人口大镇与市区紧密连接的重要公交线路。
因107公交线路跨幅较大,今天我们只来聊一聊川兴镇至西昌市区姜坡路口一段的美食。在记者的记忆中,川兴片区的一大名片就是温泉,川兴温泉、温泉花园在不少朋友的童年记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与此相伴的,还有一些新的、老的美食店,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或是承载着我们味蕾上的美好回忆。
隐藏于菜市场
的平民美味
(桑记凉粉)
107公交车的起始站为人口大镇川兴,这里不光百姓多,地域广,各种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川兴镇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怡人的自然环境,逐渐滋生出了各种软文化,饮食就是其一,麻、辣、咸、酸等代表美食有很多。
在人声喧哗的川兴菜市场一角落中,有一家招牌不起眼的小店,叫“桑记凉粉”,招牌虽不起眼,但这家店的名气可很大,店内至店外,总是能看到摩肩接踵的食客在排队购买凉粉,能将一碗普普通通的凉粉,做到如此受食客追捧,可见老板的烹调匠心与魅力。
“当初选择做这个(凉粉),主要还是考虑到其投资小,风险低,”老板桑先会是桑记凉粉的创始人,今年,刚好是自己在川兴菜市场卖凉粉的第20个年头。
“从2015年起改的名字,到现在也才4年时间。”桑先会介绍,在2015年之前,自己的店名有一个被更多朋友所熟知的名字——“川兴凉粉”,但这些年“山寨”这个名字的商家越来越多,出于无奈,自己才将店名改为了现在的名字。
“我从在川中读书,就在这里吃,现在参加工作了,也还是会偶尔回来吃,”食客邓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西昌市区工作,从第一次到现在,已在桑记凉粉吃了16年。
在不到30平米的小店内,每一位食客购买前,都需先到前台“排号取票”,这在西昌的“凉粉界”,实属罕见。桑先会介绍,因每天购买凉粉的食客太多,加之堂口不大,客人彼此之间经常因排队问题发生争吵纠纷,自己为维护购买秩序,想了很多方法,但都不尽如人意,今年上旬,自己买了这台“排号机”,目前来看维持秩序的效果还不错,每天中午的购买高峰期,取票排队人数会维持在200多人的样子。
桑先会告诉记者,如此火爆的桑记凉粉,每天能卖出凉粉600余斤,凉面100余斤,而所有凉粉,均是由爱人在家里亲自制作。
“同样的佐料,每个人调制出来的凉粉,味道都大不相同,”现年46岁的桑先会已经在开始将店内的重担慢慢交给了女儿宋婷,宋婷告诉记者,这些年自己的爱人在健康路、名店街等地也开了一些分店,但生意只是差强人意,因为每个人手劲的轻重不一样,对食物烹调的理解不一样,所以做出来的食物,口味也不一样,这个确实没法教,也没法学。
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桑先会给人的感觉是大度、和蔼,爽朗的笑容总是挂在略起皱纹脸上,对于未来,她看得很豁达:“没什么打算,干一天,就算一天”。
彝家美食大汇聚
(彝佳肴)
107公交离开川兴镇后,会经过高枧乡片区,随着这些年乡村旅游热的兴起,这里的各种农家乐、特色餐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在潘家院公交站路口,一家名叫“彝佳肴”的彝餐农家乐颇受食客们的青睐。彝佳肴股东侯日铁来自西昌市荞地乡,他告诉记者,彝佳肴农家乐开张的时间只有短短两年,但这两年这么受大家的欢迎,还是因为服务做得用心,彝佳肴是将全凉山各个地区的最好美食,找到餐桌上,呈献给大家。
“我们的彝家香肠腊肉,全部来自螺髻山。”侯日铁介绍,因海拔、湿度、气温等环境条件的影响,普格县螺髻山镇所产的香肠腊肉,口感醇厚、回味悠长,深得大家的喜爱,为了让食客们尝到最正宗的极品彝家腊味,店里已和螺髻山镇部分村民形成合作,会定期前往村民家中,采购食材。
“菜是一桌子菜,但每样食材上桌之前都可能隔着好几百公里的距离,我们这里比较受欢迎的还有金阳的乌洋芋、昭觉的荞粑粑等”。侯日铁告诉记者,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节期间,店内的食客每天都是爆满,来自成都、重庆、宜宾、内江等地的客人,络绎不绝,不少食客“又吃又拿”,对这正宗的彝家美食,赞誉不断。
能把一个生意做好,做红火,经营理念至关重要,侯日铁的经营理念就是绝不弄虚作假。侯日铁介绍,店里的“坨坨肉”和“荞粑粑”是食客最爱打包带走的两样食物,制作坨坨肉所用的小猪和土鸡,全部是自己去荞地或昭觉等高山上选购的跑山猪、跑山鸡,面对售价更低的圈养猪、鸡,店里是一概不予采购,荞粑粑也是一样,只采用自家亲自去昭觉采购的高山纯荞面。
“现在热天不好保存,放在冰箱里味道就变了,所以我们宁肯限季销售,也不卖不正宗的食物。”侯日铁介绍,每年冬季,在店内才可以吃到过去在彝家只有长辈、老人等才有资格吃到的“冻肉”,浓浓的猪蹄胶质凝练起来,晶莹剔透,咬上一口,爽滑醇香,让人欲罢不能。这在过去,也是彝家过年走亲访友的上等馈赠佳品。
侯日铁告诉记者,下一步,等店门口的道路改造结束后,店里将引入“会理铜火锅”,继续将全凉山的特色美食,“搬运”至此。
立做西昌东大门的烧烤形象店
(九一烧烤)
107公交从川兴出发,行驶至姜坡路口,也就算是进入市区了,在这个城乡结合点,有一家名叫“九一烧烤”的烧烤店,除了做好西昌招牌美食“火盆烧烤”外,还处处流露着老板做人做事情怀。
“这个烧烤店也营业5年多时间了,烤牛脊肉是最受大家欢迎的菜品之一。”九一烧烤店老板杨腾达介绍,之所以为该店取名“九一”,是因为自己的女儿是1991年出生的,这寄托了对女儿的感情。
“我们不同于现在的大部分烧烤店,不是自助的,我们是点餐消费。”九一烧烤主厨肖霞是店内烧烤风味把控的灵魂人物,各类被食客们津津乐道的美味,均是出自她的手调味。肖霞告诉记者,自己打小就对烹调具有浓厚兴趣,上初中时,已能主厨,为全家做出一桌子菜品。
九一烧烤占地3.5亩,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中大型的烧烤广场,在开阔平坦的广场边上,两笼苍翠向上的竹子,繁密挺拔,格外显眼,杨腾达介绍,在他这一代70后的童年记忆中,高枧乡这一片有很多的竹子,但随着时光流逝,竹子都不见了,这两笼竹子寄托着像自己这样的人对童年的回忆。
“竹子的根在地里扎得很深,有些能延绵方圆好几十米,非常坚毅、踏实,它的枝干,中空外直,也象征着正直谦虚。”杨腾达介绍,之所以自己这么喜爱竹子,还因为竹子的品质,就是自己做人的品格。
除了烧烤店外,杨腾达还拥有8台大型挖掘机,在州内的诸多大型工地上,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就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颇为有钱”的老板,在烧烤店内总是干着打扫厕所等最脏、最累的活,杨腾达说,自己对做事的要求很高,如果别人做不到这样的标准,那自己就会率先示范,一直做到有人能达到这个标准为止。
“我们这里是西昌市区的东大门,会面对很多县上来的客人,维护好我们的形象,拉近和兄弟县百姓的亲近感至关重要。”从高枧往川兴方向,是前往昭觉、布拖等东五县的必经之路,九一烧烤店内,时常会迎来来自东五县的食客,因为大部分食客是彝族,为了和大家拉近距离,提升亲切感,提供更好的服务,杨腾达还自学了彝语,每当风尘仆仆的客人们途经此地,他都能用彝语和大家嘘寒问暖,聊聊家常。
通过独到的口味和细致的服务,杨腾达为各方食客们留下了良好印象,彝族客人们对他最多的评价就是“这个诺苏,好得很”。
新闻推荐
学技能当能手 以赛促学练精兵 西昌电力成功开展首届农网配电技能大比武
五一前夕,以“学技能、当能手”为主题的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届农网配电技能比武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本次技...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