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凉山 今日西昌 今日德昌 今日会理 今日会东 今日宁南 今日普格 今日布拖 今日金阳 今日昭觉 今日喜德 今日冕宁 今日越西 今日甘洛 今日美姑 今日雷波 今日盐源 今日木里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今日西昌 > 正文

迄今犹见三古城

来源:西昌都市报 2019-04-02 10:20   https://www.yybnet.net/

高枧汉城遗址,在西昌市区以东的高枧乡中所村内,当地人称“孟获城”。贾丽 摄 西昌建平门(北门洞)。 晏能康 摄 仓街“胡家井”。 晏能康 摄

古城是古代文明起源的标志,它的兴废和变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经济文化的兴衰。西昌境内遗留下11个古城和古堡遗址。时代最早至汉晋,最晚为明清,规模最大者为唐嶲州城,保存最完好者为明洪武建昌城。

文/特约撰稿张正宁

高枧汉晋古城人称“孟获城”

邛海西北数里的开阔坝子,即今西昌市区,是古城分布最密集的重要区域。至今,明清的4座古城仍依稀能见。高枧汉晋古城,在西昌市区以东的高枧乡中所村内。当地人称此城为“孟获城”。古城北临姜坡山丘,东、西、南三面地势开阔平坦,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373米、东西宽251米,城墙为泥土夯筑,四墙相合。除东城墙因近年修筑道路而局部受损外,余皆大致完好。城墙上尚存十余处城堞。城墙残高1.8—3.6米,厚约5米。城内堆集着大量汉代砖、陶器残片等物,纹饰多系绳纹弦纹和斜方格纹。

据考古鉴定,此古城的时代应在汉晋前后,极有可能为三国时蜀汉大将张嶷任越嶲郡太守期间所筑。《华阳国志·蜀志》载:张嶷任越嶲郡太守时“讨叛鄙,降夷人,安种落,蛮夷率服。嶷始以郡郛宇颓,更筑小坞居之。延熙五年(公元242年),乃还旧郡,更城郡城,夷人男女,莫不致力。”就是当时少数民族积极参与修筑郡城的写照。

唐嶲州城面积规模最大

唐嶲州城,是唐代初期在西昌设立的嶲州都督府。唐太宗李世民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招抚政策,鼓励发展生产,使西南地区的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相对稳定。在此社会背景下,修筑了规模宏大的嶲州城。这一古城至今尚陈布于西昌市区并跨越至郊区。城呈正方形,城墙为泥土夯筑,每边长约1750米,残高1—3.5米,厚约14.5米,总占地约306万平方米。除南城墙因历年基本建设所毁外,余皆清晰可见。嶲州城内除残存着唐、宋、元各个历史时期遗物外,明代建昌卫城又重建在嶲州的西北角上,其占地面积约为唐嶲州的1/4。

据文物调查,嶲州城内外尚存重要遗址两处。一是唐代瓦窑遗址。此遗址在东城墙以东数百米处,窑为马蹄形,所生产的莲花纹瓦当与中原洛阳隋唐宫城内出土的瓦当别无二致。窑内发现唐开元通宝,证明此窑群属唐代无疑。瓦窑群生产的筒瓦、板瓦、瓦当等物,用之于城内建筑。

二是唐景净寺遗址。景净寺为唐宣宗时南诏国景庄王母段氏所建,位于唐嶲州城西北角,后改为白塔寺。《宋史》卷四百九十六《黎州诸蛮》条叙,“山后两林蛮”于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六月“进贡”时,“由黎州(今汉源县)南行七日而至其地,又一程至嶲州。嶲州今废,空城中但有浮屠(塔)一。”今存白塔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遭地震毁后,重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塔为楼阁式七级砖塔,平面是八角形,底之周长14.8米,塔高21米,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有无地宫不详。塔之第三层,八面龛内均有石刻佛像一尊,真像身披袈裟、秃头,脑后有背光,跏跌,神态端详,系唐代珍品。

保存最完好者为明洪武建昌城

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当属明建昌城了。

据《西昌县志》载:“明洪武中建土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砌以砖石。高三丈、周九里三分。门四,安定、建平、大通、宁远。”该城位于西昌市区西北部,建在唐嶲州城西北角上。北与北山相结,西临西河,东有东河,东南为开阔平坝。与邛海相距5公里。北墙和西墙完全重合在唐嶲州城墙上,其走向亦相同。东南角因遭东河水溢之灾,几经培修,边角略成弧形。故有人把建昌城形容为一把展开的折扇。考古实测表明,该城在明代时为正方形,四墙各为1200米长,占地面积144万平方米,现存占地面积130万平方米。城为砖石建造,以条石垫底再砌以青砖。城墙底部最厚处达20余米,高11米。有四门,北为建平、南为大通、东为安定、西为宁远,且南北、东西相互对称。今除宁远门早年被毁外,其余三门尚存。城门年款为“洪武贰拾年四月吉旦立”。城墙上的纪年砖有万历、大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城内街道迄今仍保持明代布局,即以“钟鼓楼(俗称四牌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其北称北街、南称南街、西称西街(亦称仓街)、东称东街(亦称府街),另城南有顺城街,城西有石塔街、三衙街、什字街,城东南有涌泉街。此外,各街之间又有20余条小巷相连,使各街巷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布局。

而远在明清两代,政治、军事机关主要集中于城东北部的北街和府街一带,故这一带的街道名称均与政治和军事相关联,诸如“都司堂巷”即因明代的四川行都司衙门建在此处而得名,明代建昌卫署和清初建昌总兵衙门建在北街(今凉山彝文学校);清代宁远府府署建在府街(今凉山军分区修械所),城中“中营巷”“右营巷”“后营巷”即清建制军事机构“营”(兼管土司土目)的衙署所在。明清两代的建筑大多集中于城西的石塔街一带,其中久负盛名的景净寺、发蒙寺、关帝庙、城隍庙、云南会馆、陕西会馆、泸峰书院等均分布在石塔街附近。明清时期,南街、顺城街为商贸、集市的主要街道,贸易的商品以银铃、锡锭、金银饰品、铜器、生丝、白蜡、药材、裘皮等为特色。

建昌古城在明清时期的引水设施也比较完备,采取以引河水入城为主、掘井取水为辅构成溪水长流、水井星罗棋布的引水系统。引河水人城主要有三处:城西北角“白塔寺”和城东北角“千佛寺”两处分别从北山引水入城;城东南的涌泉街“过水庵”旁引东河水入城,今西昌市二中(研经书院旧址)尚存明代“水仓”遗址。城内有明清古井数百眼,居民凡有水井者,官府统一规定在其大门上绘以“井”图样,为防火患利于取水。公用井中最著名的有北街明代“梅花井”、涌泉街明代“豆芽井”、石塔街的“大水井”、仓街“胡家井”等,这些古井建造讲究,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数百年不衰,一直沿用至今。西昌城区排水系统也是渠渎纵横,依地势自北向南形成网络状的排水系统,主道为大水沟、苏家坡沟。

建昌古城是西昌各族人民500年历史的一个缩影。500多年来,各种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在古城上留下痕迹。“大顺”纪事砖在古城上被发现,证明了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于公元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其部将刘文秀(抚南将军)确在西昌举“大顺”旗号据城数月,进行反清斗争,同时主持培修了建昌古城。城内曾发现记载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过境情况的碑刻。北城墙上发现大量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纪事砖,说明了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西昌遭受强烈地震对古城墙的严重破坏,次年及时进行培修的纪实。

此外,在建昌古城以东2公里外的姜坡顶上,迄今还遗存着当地人称为“月鲁城”的古堡。现场勘查,此古堡为明初的军事城堡,古堡上仍可见战时的工事、石炮等遗迹。

新闻推荐

“我参与我快乐” 西昌市第五小学举办校园足球赛

足球场上的激烈氛围。近日,西昌市第五小学举办的校园足球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精彩纷呈的赛事让更多的同学走近足...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迄今犹见三古城)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